母亲节你只是朋友圈孝子吗?
时间进入五月的第二周。
掐指一算,又快到“朋友圈孝子”丰收的日子了。
你在网上这么孝顺,你妈知道吗?
可是作为子女,在平时总会被妈妈的固执守旧打败;
厌烦她的碎碎念和催婚催生;
觉得她并不理解自己,却喜欢控制自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只有在母亲节,在朋友圈,才会应景式的抒发对妈妈的感激和爱。
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
心里有许多抱怨,抗拒甚至恐惧和她的联系。
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才匆匆打一个简短的电话回家报平安。
岁月匆匆流转,
读过了许多书,
经历过许多事,
参加了许多期心理团队成长课。
年纪渐长,
我越来越像她,
也越来越理解她。
于是在母亲节——向妈妈致敬的盛大仪式前,在回忆里翻找出痕迹最深的两个瞬间。
明悟:可以主导我生活的只有自己,亲妈也不行
第一个瞬间,发生在一个平常的星期六,在一个例行公事一般的家庭电话中。
妈:周末有什么安排?
我:今天上午在宿舍看小说休息一下,下午约了私教课。明天去参加读书会。
妈:参加读书会很好,多参加活动,多和人沟通,多和人交流。
我:哦哦,好的好的。
妈:把私教课改在上午吧,你等会儿就去。下午再约你的同事朋友出去走走,晚上再休息。
我:这个……
妈:不要每天窝在宿舍里,小说什么时候都能看。要多交朋友,扩大人脉……blablabla
我:好好好,我这就约教练。
当我放下电话,满心不愿意地去约教练的时候。
突然想到:
我为什么这么乖呢?
小学的时候,我就可以哭得眼睛红红地赖着不去学电子琴;
中学的时候,我进化到可以背着她偷偷早恋。
怎么长大后,到了千里之外工作,反而乖乖的妈妈说什么就做什么?
她可以说,我可以不听啊!
天高皇帝远,她又不会检查我贯彻落实的情况。
完全可以嘴上照做,哄她开心。
实际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妈妈是一个强势,做事雷厉风行的人。
而我是一个内向,有些绵软懦弱的人。
母女俩的性格互相成就。
虽然身体上早已离家在外多年,
但心理上还是那个跟在妈妈身后,乖乖的小女孩。
潜意识里依然希望妈妈帮我去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可是,妈妈并不清楚我的喜好、想法和生活的环境。
而我,相比起让妈妈替我做主,越来越喜欢独立,主导自己的生活。
于是,每当听到妈妈替我安排日程表的时候——
独立的需求让我感到烦躁,但心理的惯性让我乖乖照做。
内心的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个瞬间,让我明白:
自己应为生活负全责。
而不是用妈妈的话做自己的行为准则。
然后将生活不如意的原因全推到父母头上。
倾听:我给她的情感支持
我的姥姥是一个……一言难尽的人。
说她不好吧。
在她那个年代,经历过各种运动各种风波,生活压力大,家务繁重。
却依然将包括三个女儿在内的五个孩子,全部送去上学。
有同村人劝她让一个女儿辍学回家帮忙做家务,她不听,依然故我的供所有孩子上学。
最后两个儿子都上了大学,三个女儿最低也有中专的学历。
可说她好吧。
她吝啬又抠门,有自己的一套诡异逻辑,对家人的情感淡漠。
她能在恶狗扑来的时候把小儿子挡在自己身前;
她能在小女儿的单位门口大闹,说儿女不孝;
她能在打了大女儿两耳光之后,坐在大女儿家楼道里,哭闹着说被女儿打了
……
如此种种,孙辈对她敬而远之,儿女对她牢骚满腹。
然而当姥姥急病去世时,妈妈依然非常伤心,甚至自责。
她觉得,如果他们几个儿女管着点姥姥不让她吃太多甜饼子就好了;
如果他们不管姥姥数落,多带她去医院检查身体就好了;
如果他们姐弟对姥姥好一点就好了
……
我试着安慰她,说一些“我如果是你,我也做不到更好”之类的话。
但在生死面前,空洞又苍白。
于是我安静倾听,用上全部心神。
不时递张纸巾,或是倒一杯热水。
在那个瞬间,让我明白:
妈妈不是我童年时代,想象中那个无所不能的人,她不是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权威解读。
妈妈是一个普通人,会犯错,有缺点,需要情感支持。
离家在外的我,无法时常陪伴。
在有限地相处时光中,好好地倾听,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或是如今的苦恼喜乐。
是我能给她温暖的情感支持。
最后
最后的最后,不管它俗不俗,依然要发自肺腑地祝福。
祝福妈妈健康快乐。
本文正在参与从心,遇见幸福 | 一次可以朗读与听见的心理专题征文,你也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