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18)
(陆澄)问:“圣人应变不穷,莫亦是预先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讲求得许多?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若后世所讲,却是如此。是以与圣人之学大背。周公制礼作乐,以文天下。皆圣人所能为。尧舜何不尽为之,而待于周公?孔子删述六经,以诏万世,亦圣人所能为,周公何不先为之,而有待于孔子?是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学者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传习录·上·陆澄录》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其实是被动的,因为事先没有任何人征求我们的意见。正因为如此,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我们都是“被抛在世”的。我们被抛在世慢慢长大后,被要求学习很多知识,掌握很多谋生技能,了解很多人情世故,洞悉形形色色的潜规则,然后被抛到职场商场上去拼杀。看上去我们貌似准备得很充分,可是几轮拼杀下来,往往遍体鳞伤。
这到底是为什么?是敌人太过强大还是我们自己太过弱小?我们为什么会弱小?是我们对各种技能和知识掌握得还不够吗? 王阳明告诉我们“圣人也研究不了这么多。圣人之心如同明镜,只是一个干净明亮,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圣人预先把什么都研究过了,那就与圣人之学严重背离了。所以圣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就做什么样的事。如同镜子照物一样。只怕你镜子不够明亮,不怕物来不能照。研究事物的变化,也是事物照到镜子时的事,但前提是你要先有镜子明亮的功夫。说到底,你要担心的只是镜子够不够亮,而不是担心事物的变化无法应对。”
徐爱说“人的心就像镜子,不过圣人的心是明亮的镜子,常人的心是昏暗的镜子。阳明先生的格物,就是专门去磨镜子,让它通体明亮,这就叫磨上用功,镜子磨亮之后,再去照物。”
王阳明教我们磨亮心的镜子,意思就是要我们把习惯向外照物的眼睛转回来,审视自己的内心,认识真实的自我。具体而言,就是要在这个喧哗与骚动的世界上,寻找并建立一种不为世俗、他人和社会影响改变的属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人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实用知识,目的是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专门人才,而在事关人生的根本问题上,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今天的中国,遍地可见追名逐利的专家教授,却罕有传播人生智慧的智者哲人。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把这种能力称为“人的内在自由”。错误的教育,只会向学生灌输特定的知识,表面上培养了专家,实际上却扼杀了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内在自由”。所以爱因斯坦才会说“所谓专家,无非是训练有素的狗。”
的确,如果一个人从未独立思考人生的意义,从未面对真实得自我,内心世界混乱而又迷茫,那他就算掌握再多的专门知识,充其量也只能帮自己多找几块肉骨头而已。
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禀赋、性情、能力、好恶,以及人生起点、成长环境、生活条件、外在机遇等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至少在理论上讲,没有两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百分百一致。从这个角度讲,今天的年轻人都想成为高官富豪,女人都想嫁给高富帅,男人都想娶到白富美,大家都在拼命追求金钱地位,总想活的更有面子,而不去关心人心这个里子,那这个社会绝对是病了,还病得不轻。
王阳明教我们磨亮心的镜子,就是要让我们磨去“好利、好名、好色”等物欲的污垢,让内在于心的天理显露。如此,人生就有了主宰。然后,就敢于在这个浮躁喧嚣的世界上倾听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目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做真正的自己,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
伫看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擦亮心镜,追随你的心灵,你就是这个“定脚人”。从此,不但具有从错误中筛选正确事物的能力,还能拥有把真理化为实践的勇气。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随感而应,无物不照。”这才是内心强大的真正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