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成长的到底是什么?
亲子关系问题,其实,反映出的是父母的情绪成熟度。
杰德麦肯纳提出:生命就是从“情绪孩童”到“情绪成人”的过程,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路要走。(他的原词是“人类孩童”和“人类成人”)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情绪年龄”,就是和我们真实的年龄(一年一年增加的年龄)是不一样,如何计算情绪年龄呢?克里斯多福孟老师也没有所谓科学的方法。他观察人们对待“负面情绪”的反应,观察人们用愤怒、责怪、抱怨等行为来试图控制情况/状况的频率。越容易做出情绪化的不负责行为,情绪年龄就越小。
一个看起来70岁的人,可能情绪年龄是8岁。之前我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105岁的父亲在掌掴79岁儿子的脸,因为老父亲生日宴上,儿子害怕老父亲喝酒过量伤身,阻止了老父亲,后来就上演了掌掴一幕。
(请思考一下,审视一下你对孩子/伴侣/别人生气的做法,你觉得你的情绪年龄是几岁?)
情绪孩童不想要面对痛苦,他/她视对方为敌人,拼命地去改变和否定对方,结果越努力越痛苦;而情绪成人,不会视对方为问题的制造者,会采用更平和友爱的方式互动,关系问题也迎刃而解。
情绪孩童一开始的手段是:温言软语、掏心掏肺、正向的肯定和鼓励、精心的礼物等等,行为之下全是需求,甚至用操控的手段“我都爱你了,你快说更爱我啊”、“我为你做了那么多,快来认可我是个很好的父母/伴侣啊”。
期待通往地狱之门。有期待的地方,就有失望。
随着越来越气馁情绪的出现,我们对孩子/伴侣好的动力,慢慢地消失了,在关系中,呈现的是争吵、报复/孩子的叛逆、冷战,甚至分离。
而实际上,父母/伴侣要成长的是什么?
是通过关系的问题,回到自身,最终获得情绪上的成长,更平和更有爱地处理关系问题,收获关系中的自由,体验到无条件的爱。
(本文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催眠疗法高级咨询师/IHNMA国际催眠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