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干嘛要好好读书?我老爸的钱以后都是我的,我爸有很多的钱,其中一个基金的账户上就有7000多万,这些以后都是我的钱。再说了我老爸也没读什么书,现在不照样生意做得很好,手下还有那么多硕士博士。他们读了那么多书,不还是给我爸打工吗?我干嘛要好好读书?”
这段话是出自一个未成年人,这个故事是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的,故事中的那个男孩不愿意读书,就爱买一些名贵的衣服鞋子。事业有成的父亲非常无奈,于是找了一位资深的教育专家来开导自己的孩子。当孩子对专家讲完这段话的时候,老专家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了。
平心而论,你觉得这孩子讲得有问题吗?没毛病啊!很多人努力学习到头来还不是为了做一番事业,挣大钱吗?那么当老爸所积累的财富的确一辈子也花不完的时候,何必要去承受着繁重的学子压力呢?但凡现在家里有读书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学习的压力有多重,学习有多么地乏味。我就知道有一说寄宿制的名校,学生每天早晨五点多就要早自习,一整天的学习一直持续到晚上九点多。就算是成年人有几个能够吃得消。那么如此疯狂地付出为什么呢?不就是为了考上名校,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吗?
结果呢?现在的社会即使你考上了北大清华又能如何?还不是在北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不是有人就在嘲讽“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却买不起学区房”。即便找到工作,还不是像那孩子讲的,给比自己学历低得多的老板打工。干嘛还要好好读书啊?
我相信这就是那位爸爸和专家无法辩驳的事实。话是这么说,但事情总让我们觉得有点不对劲,特别是出自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之口。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问题就出在这个孩子缺乏价值感。
在这里我们聊聊两个概念:“满足感”和“价值感”。就我个人对这两个词的定义,“满足感”是基于个体的需求被满足而产生的感觉,比如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害怕了有人陪伴,想要苹果手机就有了,想要出国旅行就去了等等。而“价值感”则是一个人感受到自己对于他人和群体有价值,比如他能够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能够说出对方爱听的话,能够做出对方需要的事,能够被他人所肯定和尊重等等。“满足感”倾向于得到,“价值感”倾向于给予。
让我们来借一种社会现象---“炫富”来说明一下,当社会大多数人都把金钱作为唯一的需求,那么谁拥有越多的金钱,谁就会越感到满足,进而越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富有绝对是一种强烈的“满足感”。但是问题来了,这份满足感如果不能展示出来有没有任何意义,也就是说没有人知道你有钱,你就没有办法享受到最后那高人一等的感觉。于是借由网络的便利,一波波的炫富层出不穷。一定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他多有钱,来围观他花钱。
但是这样的人真有钱吗吗?你试试让他捐一些出来,分点给别人,估计打死也不干。他们的钱大多都是用来花给别人看,而不是给别人花的。只有不断地保持着金钱上的优越感,才能让他们保持着所谓的“满足感”。而当钱少了,满足感也就少了,不安的感觉随之而产生。通常这样的现象会出现在暴发户和富二代的身上,当然还有一些特殊人群(你懂的),这几类人的共同点就在于钱不是他们凭自己的能力挣来的。这就是这类人的典型特征:价值感缺失。
这个案例中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价值感缺失,这个孩子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人生绝大多数的需求都能够满足,再说这孩子也没什么恶习,大不了就是买一些动辄成千上万的服饰。这些东西以他老爸的财力,完全可以轻松地满足。随便一个账户就有7000多万!问题是需求被满足了,价值感却严重缺失。如果用挣钱来定义一个人的价值,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完全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父亲,一件注定做不到的事何必要开始?如果你和他谈好好读书又机会超越父亲,现实又让他根本不相信,那么多学霸到头来还不是给老爸打工。干嘛要读书?花钱不是更简单吗?
当我们越来越有能力去提高孩子的“满足感”的时候,绝对不要忽略孩子的“价值感”提升。按照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意识”。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要培养孩子对于社会的贡献,在给予中体会到自身在群体中的价值感。阿德勒也把这份价值定义为人生最高的幸福快乐。这样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什么也不缺,当就是不快乐。那就是因为价值感缺失。
更可怕的是有一些孩子出于对价值感、存在感的追求,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炫富就是一种一项,还有吸毒、飙车、犯罪等等,中国富二代们在海外的种种表现就是最好的印证。这一切的背后都市对于自身价值的追求,心理学家说“一个犯错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自信不足的孩子”。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就越来越能够理解,为什么国外的很多富豪都选择捐出自己的财富,而没有留给自己的孩子,因为当一个人价值感不足的情况下,财富是一剂毒药。
那么这个故事中孩子的家长该怎么办?这位家长需要让孩子去到群体中体验人生,去为别人做事,去发掘自身的价值和兴趣爱好。让他看到人生除了挣钱,还有很多的有趣的东西。财富的价值就在于服务于人,对于有经济基础的家庭来讲,孩子更有机会去体验不同的人生。关于体验的话题,参见拙著《人生没有意义,只有体验》。
好吧!聊这么多,现在只剩下一个问题:不知道这位父亲是否认同这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