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宝宝离婚大战成为热点话题被刷爆屏时,反而我所思所感都是关于她——“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绛,在经营婚姻,如何爱人,专注读书,淡然做人方面杨绛均给了我很多启示。
新式家庭的下嫁,却把他看得比自己重,丈夫的起居饮食,他的学术,他的本性,都一一支持,贵比自己,只因他是最爱的人。
她自己亦是大小姐,却委身做灶下俾,洗手作羹汤。对他家庭的传统守旧,依然笑看随俗。她亦能与之并驾齐驱,尽管旁听,甚至在牛津像个陪读家属,也是给自己定读书计划,一本本一趟趟往返图书馆。
她更是像站在他身边的一株木棉树。
很多时候他们日常生活的写照只是相对读书。
文中写:搬家是冒险,自理伙食是冒险,吃上红烧肉是冒险成功。可见对于不谙世事的他俩,全无生活经验,到异国他乡过起日子来是多么的不便,同时又是有趣的经历和挑战。
钱钟书和杨绛,这对伉俪情深的模范夫妇,世人评价他们更多的是严肃的态度,出于对他们夫妇人品和学术成就的景仰和尊重,必冠之以“先生”二字。
而我却更多的看到他们的醇至心性,如一对神仙眷侣一般,在世间的战火与烟火流转中温情脉脉一生。
只是在家庭中,生活琐事无可避免,同窗求学,人情往来也无从推卸。必得有一人要多花心力打理,而她就做了愿成全的那人。无论是最初休学随夫陪读牛津的选择,还是后面支持《围城》的写作甘作婢女,都是她的爱与理解。
他生命临终的病危卧榻,她竟细微到挑掉鸡肉每一根筋,鱼肉剔掉每根刺。
而丈夫亦疼爱她,夫妇俩互敬互爱。第一次学划火柴端出的早餐,与体谅她劳累,把自己关在卫生间悄悄洗的衣服,满满透出的都是爱。虽然衣服洗的一塌糊涂,还得通通重洗。但这些微弱的烛光,足以燎原妻子心中的爱火。
而每个爱妻子的男人共同的心愿几乎都是: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像你一样的女儿。上天果然眷顾他们,得一爱女。
她生了女儿,他叫了汽车接母女出院回家,炖了鸡汤,剥了嫩蚕豆煮在汤里盛给她喝。文章里说: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道该多么惊奇。
不一处生活的时候,写信很勤,甚至为她记下详细的日记,以致于她大致了解他那边发生的所有事儿。
两个人的包容理解才是爱生生不灭的源泉。
但世事无常,虽情比金坚,却是“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年至耄耋的她白发送别刚花甲之年的女儿,更残酷的打击是第二年接连告别她的丈夫,连失挚爱,对于常人是不小的打击。
可是岁月给予她平静的力量,她柔韧的不动声色,很难想象,她竟咬牙孤独的活过了百岁期颐。
她丰富的精神世界似乎并未随着年龄衰老或停滞,而文学的巅峰创作才刚刚开始,人生所有的积淀让她细心地为自己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整理丈夫生前大量的手稿出版,写下了怀念家庭生活的《我们仨》,以及融合自己百年生活感悟的散文《走到人生边上》,翻译诸多著作。
这样的工作量对于一个百岁老人是何其的庞大啊!不知岁月给了她怎样的力量。
她晚年厚积爆发,来自于她读过的海量的书库里,来自她深沉博大的爱里,来自她多年对于生活的乐观和热爱里,来自于她简单而专注于自己的一小方天地里,来自于她笔根不辍,汲汲不断的勤奋里。
很多人知道钱钟书,知道《围城》;而近现代杨绛一直沉默,直到垂暮之年写了《我们仨》,才被大家熟知。
但其实她是先于他出名的,因她的戏剧《称心如意》。
他去看她的剧深受启发,萌发了要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才有了《围城》的面世。小说在报刊上连载,读者都在打听钱锺书是谁,有人答道,钱锺书就是杨绛的丈夫。
被人介绍成“钱钟书就是杨绛的丈夫”时,她力挺他,我的戏剧怎能和他的《围城》相比呢!
可以说,没有杨绛,世间就没有《围城》。她既是他创作萌芽的种子,又提供给他得以长成的养分和土壤。
“钱钟书先生的签名很独特,三个字合一。他用毛笔写,杨绛先生用钢笔写,一手娟秀,柔中有刚的小字。”图片来源:故友徐献瑜之女忆杨绛
她懂他,不仅爱惜他的才华,亦珍惜他的纯真本性。她自诩自己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替钱钟书的读者守护了他宝贵的天性。
“世上少有钱默存”,他不仅是一代才子,更是一个顽童。
他写给妻子的信,会淘气地在信封上变换发信人的落款。有时候提“奏章”,门房送信的就喊:“四小姐,奏章来了。”后来一封信的落款变成“门内角落”,杨绛实在不懂回信询问,才知“门内”是money(钱),“角落”是clock(钟)。
他们在牛津的时候,每天出去走走,说是探险,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以期随处有所发现。
他喜欢玩文字游戏,拿朋友打趣胡诌歪诗,趁妻子熟睡给她画大花脸,往女儿被窝藏许多的笔墨纸砚物件,恨不能放泥土树枝。
住清华园,晚上自家的猫儿爱和隔壁林徽因家的猫儿打架,他拿一根竹竿放在床边,随时准备起来帮自家的猫儿。
淘气天真可见一斑。
当然两个文学家在一起也难免有唇齿相碰的时候。一次为了一个法文的读音争执起来,以牙还牙说了很多伤感情的气话。都坚持己见,还请船上的同行者评判。之后她就后悔了,想明白吵架很无聊,争来争去改变不了读音的定规。不如见仁见智,于是商定以后求同存异,遇事两人商量决定。
钱锺书感激妻子,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出版后,他在自留的样书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赠予
杨季康,绝无仅有的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共同的兴趣爱好,一样痴迷于书,专注于做学问,理解包容他的爱玩天真,共通的避世的心性,再没有人能与之并肩携手了。
可叹一人一生完美演绎好一个角色已是难能可贵,能得丈夫如此评价,夫复何求?能得如此贤妻伴侣,夫复何求?而每一个角色,她都做到了极致。
爱是为他改变,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丰盈。如果还是坚持自己的大家闺秀风范,不能方方面面与之匹配,婚姻很难说会美满。
而更多出生高贵的大小姐,不肯做羹汤,被丈夫抛弃;不解风情,不懂爱人,不能与丈夫对话,被鸠占鹊巢;不理解不支持丈夫,日渐成为敝帚。于凤至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而端庄优雅如宋美龄也会助丈夫的事业一臂之力,帮蒋中正打天下。
大多的文人才子,放浪形骸,远有李白潇洒不羁,近有郁达夫多情恣意。作家、艺术家多的是风流韵事,仿佛自古多情才是他们的标签。
而钱钟书和杨绛创造了传奇,让我们看到伉俪情深的典范。
世上少有钱默存,天下再无杨季康。
她是我的榜样女性十二的榜样。
一个女人,活过这一百年,人品、学问、婚姻居然都能留下佳话,民国史上,也只有她这一人。她这一生明明可以靠才华、美貌、家世,但是她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靠信念。她不争、不抢、内心安静,用一生践行着一个字“爱”。她抵挡不住时光,可时光终究也没有打倒她。唯有爱可以让一个人平静的穿越时光深海,没有戾气,终生美丽。
总有人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深。他们仨,在天上相遇重逢,应该有很多话想说吧。 ——摘选自十二《杨绛先生: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而我们至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几点:
爱情和婚姻无需门当户对,却需要精神的并驾齐驱。
好的爱情是你先一步付出,我多一份感念与包容,再回馈多一分的理解与疼爱。
像一棵独立的树站在他的身旁,与他同高同生长,亦能同雨亦能携手共挡。
只专注于一件事,只深爱一个人。
多读书,书籍中暗含很多生活的智慧锦囊。我曾经在最无助最迷茫的时候从十二的文字里读到平和,获取力量。从潘幸知的文案里学会迎难而上,智慧的解决问题,从李筱懿的书中习得方方面面提升自我的气质和内涵,丰盈自己。
书籍,大自然和艺术,三者任选其一亲近,人生会完全不同。
简单简单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