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自控力是什么?
为什么你给自己设的计划总是难以完成?
明明已经赌咒发誓,要锻炼自己的体魄。
明明已经痛下决心,今天之后再不熬夜。
可是,你真的做到了吗?
研究表明,人们总会习惯性的高估自己的自控力。
心有猛虎,奈何能力不足。
欲望和能力不匹配,这就是答案。
事实上,有些事实你并不能就这样忽略。
比如,哪怕只有一丁点儿行动,也不每天不作为,要强上数百倍。
比起一天做很多事呢,每天做一点事的影响力会更大。
不信?
你试试就知道了。
设立尽可能小的目标,这样会更容易坚持
从挑战一个俯卧撑开始。
可能你对此嗤之以鼻,一个俯卧撑有什么用呢?!
一天一个俯卧撑,看起来确实没有什么用。
可是,如果我们把时间线放长来看呢?
一天的一个俯卧撑没有用,那一个月的呢?六个月的呢?一年的呢?
不要只把你的目光局限在现在,你的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更何况,只要你做了,你肯定不会只做一个俯卧撑。
只要你做了第一个,那么做第二个,也不会难到哪里去。
只要你心里想着做一个,再做一个。
那么,你的目标就会被一步一步地分解影响,做30个俯卧撑,也就变成一个能够简单完成的任务了。
只要你想着“继续再来一个”,这样往复循环就可以了。
用这种简单的挑战来引诱你,你就会感到一种超额完成任务的喜悦。
只要你每天坚持的话,虽然运动量不大,但是这对你的身体健康,确实是有好处的,而这种身体上的健康,又会进一步地诱导你心理上的满足感。
以及,看似微不足道的锻炼,其实正在一步步地变成你的一种惯性。
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锻炼,可是如果能每天坚持的话,也会变成一种了不起的挑战。
微习惯的策略,从分解任务开始
安东尼说过,塑造生活的,不是偶尔做的一两件事,而是一贯坚持做的事。
我们之所以提倡微习惯,根本原因就在于微行动能够一直被我们所履行。
微行动的难度之低,只要我们上手,就几乎不可能失败。
当微行动不断被完成,满足的喜悦就会激励着我们进行下一个行动,从而造就微习惯。
自控的开始,总是比任何时候都更难一些。
倘若我们用微习惯的策略,那就是在不断分解第一波困难。
依照牛顿的惯性定律,物体总是保持静止或是匀速直线运动。
微习惯就像一个小小的推力,可能你一开始只推出了1厘米,但从物理原理上来说,物体向前运动的时候,受到的推力已经大于自身重力带来的摩擦力。
当你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你就已经战胜了你心中的犹疑和不安。
从自我损耗的5个因素,谈谈微习惯的重要性
努力程度。
不论是做一个俯卧撑,还是只读2页书,都是一种微习惯。
微习惯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只要付出一丁点的努力。
微习惯看起来需要你严格执行,事实上它比你想像的更灵活。
在你不费吹灰之力地完成之后,你想超额完成多少就完成多少,在你觉得有些辛苦后就可以停下来,这一点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感知难度。
我们容易高估自己的自控力,自然也容易高估一件事开始的难度。
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我要完成30个俯卧撑,那么,这项任务绝对会让你感觉比只做一个俯卧撑的难度,要高的多得多。
如果我们想完成这项任务,不如转变一下我们的想法,把30变成1+1+1+…+1,加满30个1为止。
这样,我们就会感觉任务轻松很多,即使任务本身的强度并没有什么变化。
消极情绪。
此时摆在你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写作业,一个是玩手机。
当你受到手机的诱惑后却把它拿走,只留下让你两眼一抹黑的高数作业,你会怎么样?
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心情变得特别糟糕?
我相信,你此时此刻对作业的烦躁绝对会从一分变成十分。
为什么一分的烦躁会变成十分呢?
因为写作业这件事本身取代了玩手机,一件让你感到烦躁的事取代了一件本该让你感到开心的事。
而微习惯相对来说,只需要你付出很少的时间和努力,于是在你的认知中,微习惯只占用了你很少的一点时间和精力,微习惯的本身并没有妨碍到你的休息和放松时间,自然你也不会对微习惯产生过多的抵触情绪。
主观疲劳。
疲劳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而主观疲劳,只是在我们自己评估自身疲劳程度后,所获得的体验。
你相信吗?有的时候我们对疲劳的感受,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敏锐。
当我们设定的目标是一个俯卧撑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地 认为这个目标是简单的,我们完成它会非常地轻松。
当我们想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会非常轻松地被解决掉的时候,身体就好像又重新拥有了充沛的能量。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一个,让人感到非常惊喜的结果:主观疲劳并没有办法被消除,但是微习惯却可以有效地缓解主观疲劳。
血糖水平。
人体中最直接的能量来源就是糖分了。
当血液中的葡萄糖被消耗,从而降低的时候,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感觉到疲惫。
微习惯像是一种拆分,不断地拆分,把一个完整的任务拆分成许许多多的小分子。
强度过高的任务会消耗过多的意志力,从生物学上讲,这并不助于血糖的保留。
相反,如果你的每一次行动都变得细微,那么这件任务就不会是一种负担。
情绪也是一种能量,一种心理上的能量。
当你的任务不再成为你的负担,那么你的情绪也会慢慢地变得平和。它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血糖上的耗费。
藏在内心的力量
其实要做出微行动,甚至养成习惯,都不是最重要的。
比起这些流淌在最浅表的东西,更重要的,其实是你内心,确确实实地想要做出一些改变。
因为想要改变,所以做出改变。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东吴名将吕蒙,从只晓得舞刀弄枪,到发奋读书后,被鲁肃惊叹非吴下阿蒙。
此番变化,就其根源,不过是孙权的一席话罢了。
心有方向,然后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