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本教育经典# No.19
文:云彩
一生中,我们总面临许多的选择,选择学校,选择工作,选择伴侣.....等等
但有样东西是我们不能选择的,那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父母组成了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我们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学会如何与原生家庭的成员保持亲密的联系,同时又在心理和感情上保持独立的自我。即使最客观清醒的时刻,我们的所作所为总是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请回忆一下你跟父母打电话或者回家跟父母相处的情景,你的感受和言行举止是否过去在与父母生活的场景很相似呢?
5分钟?1个小时?还是2天?会不会因为父母的某句话让场面瞬间变得紧张,变得紧张时,你又会如何反应?很多的争吵都不是我们心里想发生的,为什么就发生了呢?
你能想到的那个样子就是你在原生家庭中模式。
超越原生家庭》,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罗纳德·理查森博士,是家庭心理治疗方面的专家。
他在《超越原生家庭》中,揭示了原生家庭的内部运作机制,并且指导我们应对原生家庭的影响,摆脱过去原生家庭遗留的问题,让我们真正得到成长,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也不会感到太多的挫败感,从而可以更好地创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一、通常原生家庭中存在运行的5种有毒模式.
01.亲疏关系模式。
所谓亲疏关系,就是人们对亲密感的需求程度,有的人觉得亲密无间是最理想的,而有的人则更愿意有独立的空间。
现实中,有着同样“亲疏需求”的人会互相吸引,夫妻间往往就是这样的情况。
有些夫妻只要呆在一起,就会因为”亲密”或“疏远”的问题而发生真挚。一方不断要求更加“亲密”,另外一方却常常要求距离“疏远” 一些,但是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双方都在尽力维持一定的”亲密舒适度”,而这种“亲疏舒适度”是他们来自各自原生家庭中塑造的形成的。
如果夫妻间为满足对方需求,随时转换“追逐者”和“疏远者”的角色,那么他们的关系就会发展良好。而有些夫妻,无视对方的需求,一直扮演着同样的角色,这就会导致他们在亲疏关系上出现问题,并且由此产生争执。
02.家庭分歧的处理模式。
大多数人结婚时都认为自己与配偶在日常生活中是相似的,而且自己与配偶是生活追求是一致的。
但是,这是最大的错误认识,这个世界上哪有两个相同的人,能让人发生冲突事情太多,比如小到早上几点起床,去哪里吃饭,大到孩子教养问题。
这时候夫妻就开怀疑自己选错了人。
其实你不必我好,只是跟我不同而也。
罗纳德。理查森说: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双方之间的重大的差异,就不可能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
认识到这点的关键是,面对分歧,人们都希望对方发生改变,顺从自己,而另一方的回应就决定了这个家庭是如何处理分歧的。
罗纳德博士在书中把基本的回应分为四种:
1)顺从
2)反叛
3)攻击
4)断绝关系。
1)顺从模式的基本要求是“不惜一切代价,维持和平”,因为害怕冲突,所以干脆否认差异的存在。
这种看似融洽的关系,其实是虚假的,这样的夫妻也是非常缺乏亲密感的。
2)跟顺从模式相反的,是反叛模式。反叛模式中的反叛者,对叛逆行为非常痴迷,专门跟别人对着干。家庭中,夫妻中的一方是“权威人物”,另一方是“反叛人物”,而权威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反叛人物就专门跟权威作对,这就是所谓的“反叛模式”。
3)攻击。攻击就是说,家庭中永远有一个“攻击者”和“反击者”。“攻击者”把自己的失落和挫折,都归因于另一方,并且千方百计地改变对方,而对方则拒绝任何改变,还要进行“反击”,可以说,这样的家庭每天都在上演着战争。
除了永不停息的攻击和反击外,还有另一种更极端的回应方式,就是直接断绝关系。罗纳德博士说,婚姻关系中的一方与家庭断绝关系,主要是因为自己感到十分无力。这些人看似独立,其实这只是假象。可以说,直接断绝关系是一种消极逃避的回应方式。
总之,除非自我意识足够强,否则人们都会与以上四种方式的任何以中国或几种做出反应。
一个健康、运行良好的家庭是能够容成员之间的许多差异。这种差异是有趣的、正面的,还可以利用这种差异相互激励、共同成长,而不是害怕差异。
03.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模式。
所谓功能过度,就是过度负责、超过了限度,而功能不足呢,就是满足不了基本需求、不能负责。
那些“功能过度者”觉得,自己必须担起重任,别无选择,比如一个家庭中有众多兄弟姐妹的老大。
而“功能不足者”,就喜欢找各种借口,证明自己不能担此重任,比如还是留给妈妈做吧。
罗纳德博士说,如果一段关系中,“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的角色是固定的,那这个关系就是不健康的,他们实际上都在互相依赖,维持现状,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只会加深这种过度和不足的程度。就是人们说的,一个太懒的人背后总会站着一个勤快的人。
“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都是在原生家庭里“分化”不成功造成的,即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的人。
要想在感情上变得成熟起来,我们就要学会如何在类似情景下做出恰当的行为,并在合适的时候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04.三角模式。
三角模式,在本质上说,可以泛指任何涉及三方的人际关系,这三方可以是三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但无论是哪种,三角模式中总会有同盟的两方,和敌对的一方,同盟的是圈内人,敌对的就是圈外人。
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就是一种很常见的三角关系,比如,父母发生争执时,其中一方总会把自己的子女也拉进来,让子女变成他的同盟。如果孩子希望跟同盟建立更亲密的关系,那就会乐意加入,参与到父母的战争中去,于是就形成了这种三角模式。可以说,三角模式,是所有原生家庭的运行模式中最为常见的,几乎所有家庭都存在这种模式。
在三角关系中,存在三种最基本的角色:迫害者、受害者和解救者。
当一个问题发生时,人们最常采取的是三种姿态:受害者,加害者,拯救者。
受害者是我们从小最容易采用的一种姿态——小时候,当与父母产生分歧时,小朋友只要一摆出“爸爸妈妈,你们伤害我了”的姿态,爸妈就会软下来,更多顾及到小朋友的感受。
受害者姿态常常很好用,它能让人产生一种“我很无辜,都是别人的错”的良好道德感。
自居受害者,其背后的潜台词是:“我现在很痛苦,但错不在我这里,而在你那里,所以,我需要你认识到你自己的错误,来终结我的痛苦。”也就是说,我很痛苦,但原因和解决的方法都不在我这里,而在别人那里。
被害者总感觉自己受委屈了,总感觉自己会被挑剔,被伤害,被忽视,被牺牲,不被理解……因为被伤害的预期,他们较可能采取消极被动的防御姿式,很容易陷入深深的虚弱、无助、恐惧的感觉里。
加害者:我那么努力,你却在拖后腿
做被害者太被动太软弱无能了,于是,有人不想做被害者了,他们想完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但人和人的意见不可能一致,所以,他们倾向于去控制别人,达到自己的想法。
无论哪个觉色,都是自己放弃了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的快乐幸福建立在别人的身上。
05.出生顺序的模式。
在影响我们性格形成的因素中,性别和出生顺序(即我们是父母的第一个子女、最后一个子女,还是出生在中间等)都会影响我们长大后的自我认知方式,以及我们与家庭之外人们交往的方式。
比如长子或长女都属于成就取向,并且具有领导能力,在兄弟姐妹中出生顺序相同的人往往也有共同点。
长子或长女趋向于追求高度的成就感,这就是会使性格变得更为紧张、严肃和保守,不那么活泼,通常工作很努力,无论什么事都很认真负责,但是害怕别人的批评。
以上就是原生家庭中常见的5种”有毒“模式。
人们在原生家庭养成的反应模式,已经深深植入我们自己的是本身。
我们对它的习惯习以为常,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我们人性的一部分,很难改变或控制。
一个人对”聚“和”散“的接受程度,以及个人的焦虑度,也都深入骨髓的,成为个人性格的基本组成部分。深入的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模式,真正的目的是改变,跳出这个模式,性格是自己塑造的,拟定家人只是提供了环境,如果你30岁了才认识到这点,那么那是你30岁以前的人生,现在你可以改变,30岁以后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二、那么如何改变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呢?
如何认识自己的原生家庭:
① 列出我的家谱
② 联系家庭成员,尽可能搜集每个核心小家庭中各位成员的信息,努力弄清楚谁生活得比较好,谁生活得不好,如何相互影响
③ 创建“家庭编年史”,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出生、死亡、结婚、分局、离婚、重大疾病等)
④ 发现家庭颞部运行模式
⑤ 回家。探亲与家访。
⑥ 自我分化,做最真实的自己。
总的来说,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不但可以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人际关系,甚至是三观,而这些影响都会被我们带入自己的家庭,然后对我们的伴侣和下一代,产生影响。不过,虽然影响很大,但是我们不能把自身的一切问题和不幸,都归咎于原生家庭。
的确,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应对方式。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成长负责,超越原生家庭,活出自我,实现真正的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