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充满着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我们把这叫做日子。日子一天天地变换着,生活也呈现着多样的面孔。有一句歌词说: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说真的,很是佩服这种生活态度。以初恋般的甜蜜去迎接生活中的苦涩,是值得推崇的。想说的是这种生活的态度尽管可叹可赞,但当真正地面对生离死别时,这样的叹和赞成了对生活或生命的惋息或叹息。
屈指算来,就至亲同辈来说,三两年内,就有三位离开了我们。每一次面对他们冰冷的生命的,不由得生发出对生活乃至生命的喟叹来——生命是脆弱的,一次意外,一场重病,就可以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夺去,而且是那样的令生者猝不及防。这样的时刻多次历经后,内心也逐渐变得大度起来:没有死,那来生。实际上,这些逝者,只是替我们早一些走完死亡的过程,将更多的生和活的理由留给了我们。或者说,他们在逝去的同时,将更多的生命的时光留给了我们,启悟我们,珍惜活着的每一个日子。
有一个感觉,当年老者乃至包括至亲的长辈去世后,内心多少会生发出莫名的宽慰来,很庆幸,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走完了该有的日子,每一次奠祭的沉痛忌日,成了亲友乃至后辈聚集的日子,一起说说长辈的趣闻遗事,谈谈各自山高水长的日子,甚至会偷摸着聚在一起,喝喝酒,侃侃闲话,言语中,更多的是对年长者逝去的一种祝福:终于不受累了,终于不拖累子女了,终于不再被病痛折磨了。为何呢?因为总是认为,死亡或者去世,是他们该有的事。好像他们活的日子越多,我们的日子就越少一样,好像死亡距我们很远一样。我们的日子,更多的是爱仇情仇。至于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在快节奏的今天,好像是他们的记忆或是他们的专属品。
于是,我们就在逝去长辈们留下的日子里,一天天、一月月、一季季、一年年地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由于社会和生活的原因,我们相互之间变得很疏陌,甚至很功利化。殊不知这些日子是长辈们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我们积攒下来的,但我们在将情感疏陌化和功利化的同时,也遗忘了很多:诸如善良、真诚、感恩和仁爱等被长辈视安身立命之根本的东西。
这到底是对生命的漠视还是对自我的重视呢?常常所说的生命很珍贵,要珍惜。现在想来,应该珍惜逝者为我们留下来的日子,尤其当至亲同辈相继逝去后,更应该珍惜他们为我们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日子。这样想来,对他们不由得生发出更多的惦念和崇敬来:是他们勇敢地面对逝去后无尽的黑暗,将无限的光明和美好的日子留给了我们乃否后人,这多少让内心不由得感激起来:因为逝去,所以活着。
活着,就要活在你们为我们撑起的日子里。因为,没有死,就没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