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收到一些类似问题:
我想写出好文章,但不知如何开始?
我想学英语,但基础不好怎么办?
我对现在工作不满意,想转行,但没经验怎么办?
对于此类问题,我统一回答一下:
一旦你脑海中有了想做某件事的念想,「但」之后的话没有任何意义。
抛掉你的幻想,立刻开始行动。
你想写出好文章,先在电脑上敲下第一个字。
你想学英语,先背下第一个单词。
你想转行,先打开招聘网站,看你想去行业的招聘要求,再针对性补足能力。
我们总把太多时间花在纠结上,总想等一切条件都具备,才开始行动。
但人永远不可能完全准备好,你想等一个完美时机,结果是永远开始不了。
这种思维的局限性,我也有。
比如从半年前就想拍Vlog,但总是想自己的剪辑、运镜等技术还不够好,拖到现在没开始。
今天写这篇也是提醒自己:
我认为的完美,机会并不需要,机会需要的是最合适的人。
为什么有了想法却不开始行动的现象如此普遍?
很大原因是我们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
我们10多年的学校生涯里,
都是在做“做准备”这件事。
从学校老师角度,他们不会让你现在就做成一件事,
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
当我们进入社会后,就会保留这种思维习惯,
永远在为一件事做准备,永远不把一个作品完整的做出来。
更可怕的是,因为我们过去完全没有体会过,
完成一件事、一个作品的成就感,
我们的行动记录只有失败或不了了之,
当我们有新想法时,就会回想自己的记录。
这就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我有了一个新想法,但我过去没有成功经验,还是别冒险了。哎,我又光说不做了。”
于是这个不良记录又多了一条。
这种事越来越多之后,每当你有新想法时,
自己就会脑补无数反对理由,直到完全失去自信,
再也不会采取行动。
要怎么克服这种过度准备的心态?
我建议先做出一个最小化产品,发出来,得到即时反馈,再完善。
别被“产品”这个词吓到,感觉很复杂,
任何能承载你思想的,能被别人使用的都算产品。
比如你读过一本书,这不算产品,
但你认真写一篇读后感,就算是产品。
你看过一部电影,去一个地方旅行,这不算产品。
但你写出一篇影评,拍一部Vlog,
哪怕只给一个人启发或带来快乐,就算是产品。
快速做出一个最小化产品,发出来,
在别人不断吐槽、反馈中持续优化,不断迭代。
你的才能、特长、成就感、影响力,
就可以通过这个载体,慢慢培养起来。
牛人思维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现在会什么。
海底捞创始人张勇,生于四川简阳农民家庭。
没背景、没学历、更没钱。
由于家庭困难,15岁的他进入一所包分配的技校,
毕业后进入四川拖拉机厂。
金麟岂是池中物。
他不想在那干一辈子,在里面待了6年后辞职下海经商,
经历几次想走捷径的失败买卖后,他决心踏实做点生意。
便在简阳找了一个十几平的街边店,
以180元/月的租金租下,
当时他甚至穷的没钱买桌椅、锅碗瓢盆,
从亲戚那东拼西凑,好不容易把火锅店开起来。
之后张勇回忆起当时的情况:
我不会熬汤、不会炒料,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店址选得也不好。但我左手拿书,右手炒料,边炒边学,可想而知,味道一般。
在四川做火锅,如果味道不好,基本等于死路一条。
张勇知道靠味道肯定竞争不过对手,
被逼到绝境的他想出办法:
用超出一般人想象的服务,吸引客人。
下雨时,他会帮客人把鞋擦干净;
有客人喝完酒胃难受,张勇就给他熬小米粥;
有客人夸他们家辣椒酱好吃,张勇听到后免费送几罐给他。
当时经常是送的比卖的多,但正因这样的服务,
在味道不好的情况下,回头客依然很多。
几个月后,海底捞在简阳家喻户晓。
1999年,一位被海底捞服务感动的西安客人,
鼓励张勇把店开到西安,并在第二天为他买好去西安的车票。
海底捞由此走出简阳。
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海底捞开遍全世界。
2018年9月26日,海底捞成功上市,
张勇身价达到600亿人民币。
如果当时张勇想,我要有足够的资金、位置好的店面、精致的装修、充足的服务员,
每个人都满意的味道等,这些条件再开店的话,就不会有现在的海底捞了。
这是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个最坏的时代。
如果你行动力足够,并持续坚持下去,你会确信: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我们可以不再是,社会理性安排下发挥特定功能的工具,
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天赋兴趣活出尊严。
当你只是想,而不去行动,你会看到的是,
一个个机会不断从你身边溜走,这时你会抱怨:
“这个时代太浮躁了,简直是人间地狱!”
任何你看到的成功,包括你认为容易一夜爆火的网红,
都不是想出来、等出来的,
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试错、行动才到现在的地步。
这世上没有平白无故的横空出世,不过是持续行动的必然结果。
我们已经变成普普通通的大人了啊,明明,不想这么普通的啊。
立刻开始行动吧,如果你不想继续普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