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东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过得真是充实。一天陪儿子上课,剩下的两天是自己去上课。辛苦是难免的,但是非常值得,而且过得非常快乐。
两天的时间,参加的是什么课程呢?就是由STA组织的《职业培训师成长之路工作坊》。这两天的培训就值回会费了。
一共安排了四个专项:PPT技巧、职业培训师销售突破、课堂引导工具和课堂呈现技巧。这四个专项,也是有着相互之间的联系的。看到后面,就会明白了。
4月30日上午,包翔老师第一个出场。
首先阐述的一个观点——对于讲师来说,更适合的是演讲型PPT。如何提升演讲型PPT的逼格?
有四个原则:
文字少而精 / 字体大而雅 / 图片美而清 / 排版简而明
包老师通过对乔布斯风格、比尔盖茨风格和Metro风格的讲解,诠释了这四大原则。也分享了很多模版,高清素材,和优质的网站资源。这里面,我认为比较难做到的是“文字少而精”和“排版简而明”。
文字如何做到少而精?就要是不断地精炼。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痛苦,也可能需要灵感。如果能提炼出触动到自己,让自己有所启发的东西,形成“金句”,也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排版,可以简单地做到模仿。但是,真的做到有美感,还是很不容易的。可能也只有做个有心人,留意那些给自己带来美感的PPT、广告、画作等等等等。
总之,这是一条不断精进的路。唯有多积累,多体会。
下午开始就是张岚老师的销售突破。
以欣赏式探询为主,结合天盘等工具。
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是:感受不足,找到问题所在--〉分析成因--〉分析可能解决方案--〉开展行动计划。这种模式默认以前是没问题的,是健康的,现在出了问题等待解决。本质来说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思维。
欣赏式探询的模式是:肯定、重视现在就是最好的--〉展望未来是可能的--〉对话,未来应该是会是什么样--〉创新,如何做才能实现未来。这不同于传统模式,它是一种具有积极心态的,面向未来的思维。
欣赏式探询的框架是4D,即Discovery,Dream,Design,Destiny。
Discovery探索发现,以生命之河这个工具开始,提炼出自己的天赋和信念。这是对自己过去的肯定,建立信心,让自己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是最好的。这也是能在后续环节中“打开自己”的基础。
Dream梦想构筑,给3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描绘3年后的职业状态。这是一个突破思维边界的工具。暂时忘掉现在的烦恼和各种压力。寻找到内心深处真正想要的。这会带来绝大的能量和动力。这一步看上去会像是异想天开。第一个被问到可能就是:想得挺好,但是我没关系、没背景、没资源,怎么可能实现。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在解决这一问题。
Design自我实现。人生如果没有设计,那就只能随波逐流。必然会没有掌控力,漂到哪儿算哪。有Dream的方向,还得建造一艘或大或小的船,才可能会有机会抗击风浪,抵达目的地。这就需要设计。
造船是需要各种资源的,包括信息。根据内部和外部的情况进行,这个工具就是SWOT分析。同时,进行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分析。这里最有收获的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伙伴们,视角不一样,带来了更多地不同,非常有价值。有了更多的资源,实现Dream的信心就更大。接下来就是要设计,该如何走眼前的路。
先定一个小目标,2018年的销售目标。为了突破这个目标,可以做什么呢?天盘是个很不错的工具。顺时针方向,不断写出能想到的。这个过程不追求逻辑性,想到什么就写出来,重点在激发。尽量穷尽后,再整理出三个可行的方案,这里就需要用到逻辑思考。很小的一个工具,也透露着一个基本的原则:一次只做一件事。
Destiny把我命运。没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上面都是白谈。有效的行动计划的标准是:目标清晰、进度明确、操作性强。要符合这些要求,就应该包含五大要素:
行动 - 做什么?
目标 - SMART原则
检查点 - 如何证明已完成
负责人 - 一个和尚原则
完成时间 - 明确而不含糊
这些要素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检查点”,尤其是对自由讲师。没有明确的检查点,就很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最终可能导致行动只停留在计划上。自己监督自己,是个极需要自律的事。那就找个死党吧,让他毫不留情地鞭挞自己。当然,死党的作用也不仅此而已。
张老师,最后以“深度会谈”结束了这部分。四个问题: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你的感受如何?--〉有哪些收获?--〉有哪些新的决定?
这四个问题是从左脑到右脑,然后回到左脑,再到右脑的过程。这样的思维方式是立体的,而且,每个问题必须3点回答,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些都会聚焦到对自己最有意义的部分。
晚上是顾宇老师关于故事的力量的分享。
我没在现场,早早回去休息了,因为那几天连轴转欠了不少觉。是在第二天早上回听的。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些亲身经历的,对自己有重要的故事,即使是一件很小很小的事,也能打动别人。而且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小了。顾老师之前给我感觉最多的就是,一个时刻保持形象的腕儿。听了这个故事,也了解了他的平凡的一面,人物形象就不再只有常常见到的一面,顿时丰富起来。更加看到他的真性情的一面,也能稍微理解他做很多事的初衷。我在授课中,也会穿插一点与主题有关的自己的故事。每当我讲了这些故事后,与学员间的信任感就很容易建立起来。自己也容易卸下来不知道什么传上去的铠甲。故事是有力量的。
第二天早上,一教室,就发现整个场域是一样的。原来是吴智才老师早早地就来布置场地了。
吴老师是促动技术领域的大牛,但却非常低调,给人非常亲和的感觉。
整个分享是聚焦在“团队共创”上。这个工具我是曾经体验过一次的,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凝聚团队智慧的方法。作为培训师,需要时内容专家和过程专家。让内容能够依托过程,更好地被展现出来,更容易被学员理解和掌握。
团队共创有四大目的:求同存异、扩大共识、缩小差距、共创共赢。以及,五个步骤:聚焦问题、头脑风暴、分类排列、提取中心词、图形化赋予意义。
首先还是从问题出发,从问对一个问题开始。一个好问题应该是聚焦的。要得到那个“好问题”,会需要团队成员的输入,问题的owner要不断澄清,修该问题的描述。最终,问题应该是能包含:现状是什么样、要做到什么程度,准备花多少时间。这一步是基础,否则就是在沙滩上建房子。一涨潮,就什么都不剩下了。聚焦问题有三种方法:分解式、澄清式、未来式。
接下来的头脑风暴由3轮组成。第一轮是个人自己想到什么,就写下来;第二轮是小组内部先轮流读出自己写的,然后快速写下来又想到的;第三轮是整个团队的。当然也可以融入其他更具有竞争性的方法,穷尽所有成员的想法。决定成员参与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是:主题、氛围、流程。
然后让每个小组都选出组员共同认为最有价值的六个想法。由团队成员共同决定如何分类,同一类别的摆放在一起。这时,每个类别用的是“星星”、“月亮”、“轮船”等等图案代表,而不是给其一个关键词。只是去聚焦分类。一次只做一件事的法则又出现了。
分类完成后就可以把每个类别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这时的关键词会更精确,更适合要解决的这个具体问题。如果在分类时就用关键词,可能难免偏颇或去了不合适的方向。
最后就是把关键词赋予意义,包括:核心、目标/方向、方法、工具、支持/保障。不同人,或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理解。只要适合自己,能解决问题就好。
到这里,只是找到了方向。还没有到具体的行动方案。有待用其他的工具,进一步细化。话说,也没有什么工具是万能的。
下午是周力之老师,人称“荔枝哥”,其实他更应被称为“励志哥”。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我常常面临的问题就是:虽有干货,但是不配饮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这部分对我来说,真是太及时了,太值了。
每个课程都有它的的观点或者核心要点。如何让学员更容易接受它呢?那就是故事。看到了吗?故事又来了。好故事应该是生动的,有画面感的。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呢?要做到“三真”,即:真诚、真实、真情实感。有细节,情节起伏,从正叙变成倒叙、补叙或者插叙等,这样容易设置出悬念。注意节奏、强调和重复,设置笑点、high点或泪点。“平淡地”讲一个“精彩的”故事。
故事不能白讲,要从中提炼出观点。比较好的方式是引发学员思考和参与回答。但设置时,最好能让一部分人答错,一部分人答对。这样,故事、桥段、点题、观点搭配到一起,能明显提升授课的效果。再配上干货,就不那么难以下咽了。
总的来说,生动授课应该有这六大要素:结构张力、细节呈现、人物对白、语言感染、观点提炼、肢体语言。
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还需要多方面的能力储备:
实务导向,干湿搭配
整体把握,细节灵活
结构清晰,富有逻辑
幽默优雅,迭代创新
比如,声音应该是有力量的,有种掷出去的感觉,不能软绵绵的。当然也不能过头。比较好的状态时“举重若轻”,“外松内紧”。段子和幽默,都是一本正经的设计出来的,并且作为点缀即可。
接下来还对三种类型的课程的讲授要点进行了讲解。三种类型分别是:理论知识型、技巧技能型、观点态度型。
最后,除了课品和人品,培训师还应该做好4种角色:
编:原创、新颖、亮点、新意
导:多视角、多语言风格
演:厚积薄发、设计、反复练习,看不出演的痕迹
销:内容迭代、案例迭代、授课方式迭代、授课平台迭代
即便是自由讲师,也不可能一个在战斗。需要扩展和巩固合作伙伴。包括,不同领域、行业的培训机构,不同地区的培训机构,讲师经济,公益课程组织。各有侧重点,也会不同的收获。
两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只是个开始,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那就开始吧。况且,还有这么多的伙伴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