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养僧制度——通俗西藏史71

本照片由秦权兄提供,感谢秦权兄供图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来——《吐蕃王朝卷》

赤松德赞的荣耀——佛光再现


养僧制度

吐蕃王朝在赤松德赞的治理下达到了鼎盛,如果说松赞干布时期是吐蕃的黄金时代,那么赤松德赞时期就是当仁不让的钻石王朝。如日中天的吐蕃王朝,令其周边的所有国家都得暂避锋芒。即便是我们汉族人最为仰慕的大唐,在吐蕃这头暴走的金丝牦牛面前也得落荒而逃。

但日入中天、盛极而衰是个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一代雄主赤松德赞在励精图治大半生之后,开始走上了李隆基的老路。这倒不是说赤松德赞也喜欢上了杨贵妃,贵妃坟上的荒草都可以放牛了。他钟情的是佛教,这种爱好也不比喜欢贵妃花钱少,甚至更费钱。毕竟喜欢杨玉环,只要把杨氏一家弄明白就行了,钟情于佛教,要答对的可是整个僧伽集团。

桑耶佛诤后,天竺佛教成了吐蕃当仁不让的信仰旗帜,一时间,风光无两,大寺林立。拉萨的扎耶尔巴寺,山南的秦浦寺等大型寺院纷纷创立。大寺创建意味着僧侣人数的暴增,《汉藏史集》记载,赤松德赞时期,一次仪式便有一百四十二位男女出家。数量暴增的僧侣给寺院的运行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僧人的供养、寺院的运作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僧伽集团是不参与生产的,不论是生产人还是生产物。不从事生产不代表不需要吃饭,而且举行法事仪式还需要大量的财物资源。在早期天竺寺院中,采用的是僧人乞食制度,这种制度的遗存在缅甸、老挝还能看到,僧人排队赤脚托钵而来,路边民众自发将食物放在钵盂之中,僧人端庄自在,民众平和得体。在彼此心平气和间,达成供养的默契,这也是托钵僧之名的由来。但这种制度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你很难想象一千个僧人托钵,就一个人出来供养,将会是个什么局面。

本图由流云美女提供,感谢流云美女供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僧伽集团只能求助于赤松德赞,毕竟世俗政权手中掌握着巨大的国家资源。于是,吐蕃国家政权开始成为寺院最大的供养人,僧侣们也不再每日从事身体劳作,而是专心念经。寺院中,出现了专门服侍僧人的人员,被称为“净人”。发展到后期,寺庙的资产越来越庞大,出现了专门进行管理的人员,大量的属民被寺院雇佣进行生产。

僧伽这个社会阶层,在国家社会生活中起到的是心理疏导的作用,作用类似于牧师。这也是政权推崇宗教的根本原因,列宁同志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所有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除了镇压之外,还必须树立起一种牧师的职能,借以安慰民众和给予他们减少苦难的那种不一定能够实现的前景”。这段话翻译的有点绕,简单粗暴的解释,其实一句话,统治阶级在挥舞大棒子的同时,还要在你眼前摇晃胡萝卜,至于能不能吃到,另说。

不过牧师数量也不能太多,要是满街都是牧师,到底谁安慰谁呀?赤松德赞晚期便出现了牧师太多的问题,这些并不从事生产的僧伽阶层,数量多到自己难以养活自己的程度了。沉迷于佛教的赤松德赞并没采取措施限制僧侣的数量,反而利用他手中的政治权利向宗教势力倾斜。

公允的说,宗教本身对国家体制确有裨益,但宗教集团就不一定了。我们通常总是将这二者混为一谈,这就像是佛学和佛教其实是两回事,一个是由经典(物)组成的学科,另一个是由人组成的集团。当宗教势力形成了集团,它对于社会生活的便出现了负面的影响,这个集团将会成国家肌体上的寄生物,随着它越来越庞大,哪个国家都会不堪重负。


本照片由秦权兄提供,感谢秦权兄供图

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农耕文明,国家财富主要体现在土地和农业税收上,当宗教集团大量拥有土地,又不需要向国家赋税,这种富和尚穷朝廷的事儿,那个皇帝也受不了。这也是中原王朝为什么隔段时间就会来次灭佛事件,把宗教集团清洗一番,倒不见得是皇帝本人对佛教没好感,主要是皇帝穷的两眼发花,结果眼前转悠的,全是富得流油的和尚。

赤松德赞一生雄才伟略自不必说,但他真没能平衡好这个问题。他给予了宗教集团太多的倾斜,政治上,他赐予宗教领袖大金字告身,使其位列朝堂,参与议论国家政事,座位甚至在大相之上。经济上,对于寺院的供养也是不遗余力,他连续两次发下诏书,强调寺院的供养不能减少,并要求寺院的各种需求全部由国家承担。

人的贪欲从来不会减少,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成不了佛的重要原因。这种伴随我们一生的人性本质,被几乎所有的宗教唾弃,基督也将其列为原罪之一。但与生俱来的本性,又有多少人能够抗拒,即便是佛学大师恐怕也难以免俗。


本照片由秦权兄提供,感谢秦权兄供图

敦煌文献《历代法宝记》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禅宗自达摩菩提后,在中原开枝散叶,传至五祖弘忍。弘忍门下有两个著名的弟子,一为神秀,一为慧能。弘忍将衣钵传给了慧能,但慧能畏惧神秀在北方的势力,带着达摩菩提传下的木棉袈裟渡江南去。等到神皇则天大帝登朝为帝时,禅宗已经分为南北两派。武则天想要见见禅宗南派的领袖六组慧能,传下圣旨,召其入京面圣。但此时,慧能已老迈不堪,便将象征衣钵传承的木棉袈裟送至长安。

禅宗至宝木棉袈裟到达长安后,武则天便招来长安各寺高僧,问道:“出家之人,有无欲望?”神秀、玄约、慧安等高僧均表示无欲。惟有高僧智诜说道:“人生则有欲,死则无欲。”武则天认为只有智诜说了实话,便将木棉袈裟赐予了智诜。武后的道理似乎也很简单,既然你们都已经“无欲”了,那要这件至宝还有什么用?干脆给对它有欲望的吧!再说了,刻苦修行成佛得道,是不是也算种欲望呢?!

既然高僧都不能免除欲望的困扰,那么相信不会有人对更大的权势、地位和财富有抵触。寂护大师去世后,赤松德赞便将益希旺波(巴·赛囊)为第二任堪布,并给予了他比肩大相的地位。但益西沃却向赤松德赞提出了一个附加的要求,他希望能够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吐蕃国内大臣、民众必须向寺庙贡献,否则就要将其绳之以法。这种强迫供养的形式,即便是笃信佛学的赤松德赞也觉得有点难以接受。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给每个僧人七户属民的赋税进行供养。


本照片由秦权兄提供,感谢秦权兄供图

益喜旺波并不买账,他上奏道:“与一人获得九百户属民的赏赐相比,此善妙佛法有益于身体和社稷,而且最终未来,能为君王平民开辟善道,杜塞三恶趣之门,等等功德,难以言表,以此之故,按敕命授受亦无过失。 而且如果后世连续出现王室内部不和或人畜得病, 或出现外敌入侵,或发生大饥荒,则不能完全实现赞普的意愿,使三宝之所依不存,王室子孙君臣会造下大罪业,有此种种不善。 因此,为供养寺院三宝应给二百户属民,每位僧人给三户属民,而且将管理权交给僧伽,对寺院的属民、土地,政府机构不行使权力,则任何时期使佛法永存而善好。”

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这个意思,属民的税赋是个不确定的因素,如果后世,出现天灾、王室不和或者外敌入侵,属民的税收不能保证,那么七户的赋税便不能供养佛法三宝,王室子孙会因此会造下大罪业,这样不好,应该给每个寺院二百户属民,每个僧人三个属民,让寺院和僧侣自己管理,对于这些寺院归属的土地和属民,国家机关不再有行政权力,生死存断全部由寺院说了算。

益喜旺波的要求,其实是要和国家分割管理权利。划归给寺院和僧人的属民从此脱离了国家机构的管控,成了寺院和僧人的私产。相应的,这些属民将既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也不受国家法律的管控,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化外之民。

我估计这种要求,要是在中原当着皇帝面提出来,估计离死也就不远了。但赤松德赞居然答应了,可能当时吐蕃王朝如日中天,赤松德赞考虑,国家也不差这仨瓜俩枣的税钱。但这种制度执行下去,日后僧伽愈多,国家早晚有支撑不下去的一天。

赤松德赞倒是没当回事儿,贵族们可不干了。那些不怎么信奉佛教的大臣贵族,眼见着寺院分田分地忙的热闹,不由得纷纷心惊肉跳,指不定哪天,分地分到自己家院子里。这些心怀不满的贵族联手将益喜旺波挤出了权利核心,将他贬去外地。


本照片由秦权兄提供,感谢秦权兄供图

但佛诤的结果,给了这部分大臣当头一棒,渐悟派成了前度刘郎。赤松德赞也再次明确了对佛寺的供奉。《巴协》中记录,“给佛教宗师每年青稞七十五克(藏制每克约等于28市斤),衣服九套,香料酥油一千一百两,乘马一匹,藏纸四卷册(卷),墨三锭,和足够的食盐;给钦浦(青朴修行地)的二十五位大修行者,每年青稞五十五克,酥油八百两,乘马一匹,衣服六套;给寺院中的十三名讲法师,每年青稞五十五克,衣服一套,酥油八百两;给普通僧人,每年青稞八克,纸张两本,墨一锭;给二十五位学法者,青稞二十五克,衣服三套。赐给寺院一百户属民,赐给每位僧人三户属民,对于(寺院)僧众和属民,官府无权干涉,将权利均授予僧人。”几乎同样的记载还见诸多种藏文史料,区别只是这些供奉的频率是每年还是每月。

从此吐蕃的僧侣,不但有三户属民的供养,吐蕃国家还提供给每位僧侣口粮、生活用品。僧侣们不但吃穿不愁,还陡然而福,成为吐蕃一种令人趋之若鹜的职业,热度直指当今的公务员。

公务员待遇再好,也在国家法律管控之下,吐蕃僧侣却开始出现了不受官府管理的趋势。这个赤松德赞无意间培育起来的新兴社会阶层,凭借经济、政治和司法上的独立,开始在吐蕃社会中迅速崛起,以至于,在后世发展出了寺院庄园制度,并进而形成了政教合一的西藏社会管理形式。

不过,赤松德赞的养僧制度,也不是完全没有进步意义,脱离了生产僧侣们,有时间在其他方面展开研究。西藏的寺庙在其国家之中,从来都不是个简单吃斋念佛的场所。这些寺庙还担负着文化传播、医疗和卜算、翻译和救济的使命,在大兴寺院、广招僧侣的过程中,吐蕃的文教、医药、天文历算和文字规范都得到急速的发展。尤其是文教方面,古代读书识字是件及其奢侈的事情,其所耗花费根本不是一般人家能够承受的。这时期,西藏已经有了藏纸的制造技术,但藏纸的成本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几百年后,一刀藏纸的价格依旧超过一斗小麦。更何况,当时还没有活字印刷,所有的经卷典籍都是雕版印制,如果没有养僧制度带来的巨量的寺院财富,很难想象西藏得文明,将会怎样走过这条筚路蓝缕之路。


本照片由秦权兄提供,感谢秦权兄供图

赤松德赞时期藏医的发展也极为值得称道,在与汉地、天竺、大食、克什米尔等处名医交流的过程中,藏族自己的大医者宇妥·云丹贡布撰写完成了《四部医典》。这部和内地《黄帝内经》等级相仿的医学著述,成就了藏医的理论基础。

晚年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整日只想与高僧坐而论道,对于政事疏懒,导致大相尚结赞开始专权。尚结赞也算是吐蕃相位上数得上的能人,在他掌权的20年中,吐蕃保持强势出击的态势,我们之前介绍的清水会盟、出兵平定朱泚之乱和平凉劫盟,都是在尚结赞主持下进行的。安史之乱后,唐朝这面破鼓没少挨尚结赞的重锤。

尚结赞在对外征伐中屡有斩获,使赤松德赞得以安心礼佛,也使赤松德赞对其仰仗日甚。尚结赞专权的情况不但吐蕃朝野尽知,就连远在苍山洱海的南诏王都知道,他在写给唐臣韦皋的信中,直言不讳的说:“天祸蕃廷,降衅萧墙,太子兄弟流窜,近臣横污,皆尚结赞阴计以行屠害,平日功臣,无一二在。”

另外,尚结赞似乎对于佛教没什么兴趣,政治人物的态度一般都是很微妙的,没有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于是,那些被摘了桃子、动了奶酪的阴影们,便开始蠢蠢欲动了。

上一节桑耶佛诤(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265评论 6 49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078评论 2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6,852评论 0 347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08评论 1 28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445评论 5 38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72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21评论 3 40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688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30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6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17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76评论 4 32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882评论 3 31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40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67评论 1 26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15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86评论 2 34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