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2日星期二
了解“教育行走”已经有些年头,今年第一次参加“教育行走”。一方面是看了此次学习的内容很丰富;另一方面也希望外出“游”“学”一体,让出行价值最大化。
“教育行走”全名“全国教育行走教师公益研修夏令营”,由生命化教育发起人张文质老师和他的好友四川一所进修学校的副校长谢云老师发起。
“教育行走”每年的7月21日在全国不同的城市举行。因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3年7月21日,暂停四年的线下“教育行走”在广东省惠州市大亚湾外国语实验学校举行。
※“教育行走”做什么?
参与者:自愿报名、自主参加、自主分享。
内容:参与教师讲教育故事、聘请专家讲座、行业大家演讲、出书作者书籍分享会、一线教师自愿组队进行文艺节目表演等等。
※“教育行走”怎么做?
参加本次“教育行走”的教育同仁400多人来自全国19个省份,参与者中40岁以下60%,41岁以上40%。小学教师占64%,学前、初中、高中、大学、职业学校占36%。
尽管线下活动只有4天,但是整个本次行走活动一直延续到两个月。
前奏:线上热身。
在线下活动开始前的6月21日,也就是提前一个月组织了参与者线上主题交流,400多人进入“行走群”,每晚大家都在“行走群”分享,有主持人、分享者、点评嘉宾。大家各自报名、组局。有的还在群里呼朋引伴为线下行走进行的展示活动创意策划,通过网络进行节目排练。
现场:线下行走。线下活动从7月20日晚上的破冰专场活动开始,一直到7月25上午的学校参观。其中三天课程有严密的逻辑关联,分为《多维叙事》、《光华论坛》、《伊顿时光》三个篇章。每一个主讲者的讲述都是人生教育经历的浓缩和精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写满大爱的教育故事。笔记本上记下了他们的经典录——
“我们要走很远的路,才能遇到一起出发的人。”
“成为教育家,就要研究人,这是核心的东西,读经典的的儿童教育著作,成为儿童的教师。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
“一个教师是大于一所学校的。”
“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的时代,因为不确定,所以一切皆有可能。”“‘一米二画展’——管理的任何行为都是对价值的考量。”
“激活每一个人的生命潜能,是校长和管理者最应该的做的事。”
……
这些主题,这些句子无不指向教育的儿童立场,管理的教师视角,成长,是教师职业生命里永恒的话题!
结束:线上交流。
借着活动的余温,搭建了“我变了,我没变—我的教育行走之路”分享平台,倡议参与者回顾教育行走中的“易”与“不易”,把所思所想整理成文进行分享吧!有的是通过文字进行群内分享,有的是参与线上集中交流,一个主持人,几位分享者,一个点评嘉宾就组成一次分享阵营。看到最近一次的分享安排,8月19、8月23、8月26、8月30 已经报名、组局结束。因为张文质老师一直在鼓励大家:当你愿意表达的时候,你就成为一个追求幸福的人;当你有表达的自觉的时候,你已经是个成功的人。
从前奏热身活动到线下学习再到结束后的线上持续分享,我看到了一群被点燃的教育生命,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缕光,在照亮自己前行之路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的道路。
他们身上的特质触发我思考:教师到底为谁而成长?
首先是为自己。人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来自外界对个体的认同、尊重和接纳,也在自身完成一个又一个跨越中实现对自我的认同与确证。
其次是为工作。教师是育人的职业,培育的人必须适应未来的需求,所以,在任何时代,教育就是朝向未来的事业,这就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能局限在学校狭小的圈子里,而应该跳出学校、跳出教育,根据科技、社会、教育改革的发展调整教学行为,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难题,让学生因为你的智慧教学而学有法、有质、有料。
三是为了事业。一个教师专业的持续攀升,能够给周围的同事、同行、某个学科、某所学校带来教育的亮点、燃点,成为点亮教育前行的点点星火,带动、激活一个又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给更多的学生带去有质量的教育,特别认同张文质老师一个一个观点:对于某些孩子、某些老师来说,有的时候,一个老师发挥的效能是大于一所学校的。
教师应该如何成长?参加了“教育行走”,张文质老师以及主讲的学者、专家的演讲给我了这样的启发——
一种追求:独木成林,落地生根。
本次“教育行走”的地点在广东惠州,这是亚热带地区,在城市街道两旁、海边绿道,就种着一棵棵大榕树,树的根系非常发达,从主干上伸出来的根向向下一直扎进坚硬的土壤里。为一条条街道、绿岛撑开了巨大的绿荫,有它的庇护,在炙热的阳光下,人们依然可以获得一丝凉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每一棵树都很重要。正如张文质老师所说:“在教育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无比珍贵。”因为,每一个教师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他可以为孩子遮多少阴,挡多少雨,决定他能够给他所在的那片土壤带来多少春的浓郁,秋的果实。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有一份教育的信念,不论在哪一个岗位,教哪一门学科,都要在已有的环境下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一种理念:在体制内努力工作,在体制外勤奋学习。
教师这个职业不是做产品,而是培育人,这种培育不是单单依靠教师的知识,而是凭借教师整个人去育人,教师的学识、修养、气质、精神面貌等都是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学习培训不是学校强加于你的任务,而是职业的内在需要;学习培训也不能依赖学校的安排,因为人员多、财政紧等原因,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是少之又少的。所以,打开学习的视野,自主寻找学习的机会应该成为工作之外的常态,就像参加“教育行走”的老师们,绝大部分都是自费学习,有的甚至不远万里从北到南,有的从第一届开始就不曾拉下。在一届又一届的行走中学习、拓宽视野,从普通教师成为骨干、名师、特级,著书立说,这就是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带来的看得见的成长。
一种方式:一起学习,各自成长。
教师的成长需要结伴而行,这个伴不仅仅是身边的“伴”,而是跨越时空的伴,是五湖四海的教育同仁,当我们局限于一时一地一个空间的时候,很容易只看见各种弊端和问题,或是安于本分和现状。当我们拉宽视线去看教育,就会发现教育的丰富与多元,要想做好教育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但看到不同时空下的教育同行们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成长,甚至条件更艰苦,环境更恶劣,依然在不断挑战,精进,就会获得一种对生命、对教育的洞见,从而明白自己该有的方向、该付出的行动。
一种路径: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这是教育行走的理念和宗旨。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第一个“行走”,我们经常说“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行走”的意义,利用寒暑假也在山水自然、人文风光之间行走,“教育行走”的“行走”定义在一群自主成长的教师自愿组合在一起,行走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学校,以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资源组建学习共同体,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彼此照见与影响。
第二个关键词是“读写”,张文质组织写作研修班已经有十期,他凭借自己写作的功力,帮助老师们获得“写一本书”的勇气、方法和能力。更重要是通过研修班的学习,通过研修班成员之间相互的影响与感召,已经有五十多位老师出了书。这也是“一起学习、各自成长”的写照。读写不仅仅是培训班,也有线上的练习,“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挑战300天,我参加的第4期已经进入第22天打卡。“读写重建心灵”是一种期追求,在参与写作的过程中,我确实感受到写作带来了认知上的改变,在打卡的同事也能读到全国各地同行的作品,这里是一个教师的大博客,一边读一边写,能够让我们站在更多元的视角看人看事看社会,也能够更包容、更理性的思考与表达。
参加“教育行走”,我看见了一群自主成长的教师,看见教师成长的另一种可能性,张文质老师在《教师,需要有复杂的理解力》一文中这样写道:人更重要的是靠自己的精神去生活,靠自己的专业素养去生活,靠自己对生命的愿景去生活。所以,在同样的生存背景底下,你就会发现,实际上人是有很多不同状况的。最终也可以说,人确实是为自己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