俆行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文章写的也是很不错,是平常杀死时间的一个好去处。而今天翻到他昨天的推送,却不尽认同。
既然是一位喜欢的作者,有异议的同时也是爱着其中有些个有趣的想法。
“学问之道,在己不在人”
“他们的文字不多,但自己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大书,即古人常说的有德有位者行其政教。”
“缺乏文化辨别能力的文盲,却哪个时代都不缺。”
看到“文化辨别力”时,一个激灵。“文盲”两个字太刺眼,而缺乏文化辨别力的文盲,就像在地上画了个圈,我亦在其中。盲目跟风的寻书,没有想法的读书,无论披上多么厚重的铠甲,现时仍是一触即破的软肋。看着别人挥笔即可入木三分,而我终究在地表尘土上作着功夫,浅薄着。
这种动辄为中国文明表达担忧的语态,倒和余秋雨先生很像:动不动要追问“何为文化”,要为中国的文明探究一个前途出来。这种空泛的狂言,固然容易引起不少人的追捧……
听过一种说法,文人太可怕,三言两语间影响着人们的态度,拉动着人们的情绪。不多的几个文字可以将你捧上天,也可以贬得一文不值。
百度的南怀谨老成持重,致力于传统文化建设,正面人物,让人钦佩;文章中南怀谨作践经典、高唱宏论。偏偏大家说得在理,无可反驳,一时间也没了主意。只能拿老师的“一分为二看问题”将这章暂且翻过。
作者提到了余秋雨先生。虽敬称先生,言辞间确实颇为不屑,直呼他是“空泛的狂言”,破坏着我对余秋雨的印象。余秋雨先生所告知的“母语书籍是我们的基座”,一直暗暗称赞,奉若圣旨,看书的方向也朝着这方面靠一靠。蓦地里跳出来一人告诉我,他是错的,他都是在放空话。
没法接受,却为此动摇。
但学问之道,不是在己不在人么。
我觉着余秋雨先生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