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天生趋利避害,喜欢赞美,讨厌批评。因此,赞美是拉近人际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情谊的重要方法。不过,现实中有意思的是,我们经常都喜欢听到别人的赞美,但却不喜欢赞美别人,尤其是赞美自己亲近的人,越亲近越困难。大抵是因为我们对人的了解程度是与我们的亲近程度成正比的。越亲近越熟悉,看到的缺点也便越多,所以越难生起赞美之心;而且,以国人的习性,在亲密关系的维护中,似乎格外吝啬赞美之词。这或和千年儒家文化传承"三纲五常"以及宋明理学后"三从四德"有一定关系。在中国传统中,对夫妻关系的最高境界描述便是"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这似乎远抵不过老外一个拥抱,一句"I love you!"来得直接。在现代,越来越趋向于直接和效率偏好的社会,学会赞美便成了我们很重要的功课。
组织的角度,赞美是组织文化建设的融合剂和催化剂。但是现代社会组织经常用的管理手段,制度建设都是以人性恶的假设来开展的。各种复杂的KPI考核便都是盯着人的缺点、错误,然后以之为重要的奖惩标准。于是,这样的制度下,赞美并很难成为组织内在环境的主流。但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人在赞美和舒心状态下的工作表现要远胜于被批评指责下的工作状态。所以学会赞美既是关系维护的重要手段,也是组织团队建设的必修课。
佛家有个修行的法门叫"观功念恩",便是教导我们要欣赏别人的功德,学会感恩和赞美。观是"谛视",是审,觉察和看到;功就是功劳,功劳的背后是别人优秀的品行;念就是"常思",感受和惦记;恩便是恩情。古语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也是说要记住别人为我们的付出和贡献,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时候要尽力为别人去付出。而检查"观功念恩"的功课,便可看我们每天对身边的朋友、伙伴和亲人的赞美。当我们习惯了赞美别人,便是经常在"观功念恩"里,而反之,我们习惯在批评和指责的时候,也便是习惯看到缺点和毛病。
教练技术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照镜子",便是以身为镜,帮助教练对象看到他的问题或毛病,从而能够及时的觉察和改进。
这些都是帮助自己提高赞美能力,帮助组织团队成员成长的重要方法。让赞美成为场域中流动的温暖力量,人际关系便会在这流动中慢慢升华。
在众筹组织的建设中,如果说"自信如金"帮助发起人和参与者更好的构筑众筹团队,让组织的相互信任能够更好的发展起来,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赞美如银",他帮助组织建设一种相互欣赏的氛围,同时更容易发现伙伴的优点,帮助组织核心优势或力量的建立。当然,从组织建设的视角,发展组织整体"赞美"的能力大抵可以从这三个角度:
培养一种习惯
从个体出发,通过"观功念恩"或相互的"照镜子"的练习,让组织个体更多的看到伙伴的承担和付出,感受在自己工作中获得的别人的协助,带入感恩的语言和行动,让赞美成为一种组织个体习惯。
构建一个体系
从团队建设,组织考核体系和制度建设中,更多融入感恩和赞美的元素,鼓励去KPI化,而弘扬从内在引发的积极主动的行为,用基于过程的流程规范替代生硬的制度约束,行程一个支持"赞美"的体系,帮助个体和组织的良性成长。
打造一种文化
这要从组织愿景和使命的高度清晰组织目标,并从内在深入挖掘为什么而做的动力。最大化激发人性真善美的力量,营造组织"赞美"的温暖场域力量。
当赞美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或能发现生活其实没有那么沉重。这便走在有机转换的路径上。如果我们能从工作和生活中,在自然和社会的不同生态上找到自我通向美好的路径,那不就是真正的"有机生活"吗?
一起来,发出赞美的号召,众筹我们的有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