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汤云谷序》作于先生四十三岁,这个时候先生是又一次经历官场沉浮。面对昏庸无道的朝政,先生已坦然面对自己的去留升迁,没影响先生对世人致良知的大道弘法。这篇文章先生借与汤云谷前后十年所见所聊,及汤云谷的人生感悟,给我们展示了四个人生警词:精藏、神守、累释、机忘。先生告诉我们: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稻盛和夫说“作为人,何为正确?”对照上述的四个警醒词语我深感羞愧。近五十载的风风雨雨,曾几何时为买不起房子、为得不到升迁、为挣不到票子、为应酬不好各种关系等等,而劳心劳烦,而夜不能寐,而寝食难安,甚至觉得自己此生失败已成定局而自怨自艾。贵阳论坛的七天七夜,伫立在修文阳明洞里,徘徊在玩易窝旁,体悟先生当年的情形,我真的有一种重获新生和拨云见日之感。人生苦短,眨眼大半光阴已成过往,有幸结识了一群致良知的同道中人,人生大幸!惟有仔细再仔细阅读先生的原文与先生对话,方有源源不断的得到能量加持,唯如此,方能在当下及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心安理得,传一份美德,成一件大事,以此度过自利利他的幸福人生!
《送宗伯乔白岩序》学习体会
这篇文章记述的,是阳明先生与尚书乔白岩关于学道的论述,言简意赅,意境悠远。谈论中,针对乔白岩先生不同阶段学习方向的不同,阳明先生告知,“……道,大路也,外是,荆棘之蹊,鲜克达矣。是故专于道,斯谓之专;精于道,斯谓之精。……是故非专则不能以精;非精则不能以明;非明则不能以诚。故曰惟精惟一。”
学习此文,阳明先生告诉我们做事情始于专,方能精;有精才能达到明,有明才能到达“诚”,即所谓“惟精惟一”。而道贯穿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为根为本,专也好精也好,偏离此理可能就会错知错行,浅知浅行,甚至走偏误事,更不可能到达圣贤境界。文章最后告诫我们,立下圣贤之志,要从当下做起,不管做哪一行,我们要认真对待,不蹉跎不彷徨,不纠结不钻牛角尖,立即行动,时不我待!
学习《与辰中诸生书》之体会
《与辰中诸生书》是阳明先生在己巳(1509年,38岁)时所作。先生在三年前(1506年),因为替谏官戴铣主持公道,给正德皇帝写了《乞宥言官去权奸以以章圣德疏》,不幸落入权宦刘瑾之手,被罚遭贬谪贵州龙场,途中随地讲授,路过辰中时曾讲学。做了三年龙场驿丞后,1509年先生被提学副使席书看顾,上书后让先生任江西庐陵知县,途中再过辰中,与冀元亨、蒋信等诸生相会,非常高兴。先生和他们说了如下话:“谪居两年,无可与语者,归途乃幸得诸友!悔昔在贵阳举'知行合一'之教,纷纷异同,罔知所入。兹来乃与诸生静坐僧寺,便自悟性体,顾恍恍若有可即者”。别过后,又于途中寄本书。
了解此书信写就的时代背景,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先生所言所叙。所以此书信是先生悟道之后,在贵阳讲课“知行合一”却找不到同道之人,而与辰中诸生能相谈甚欢,所以先生喜悦。先生文中所说其实就是人要继绝学求道,求正道,学会“收放心”。先生给大家分析,当时社会昏庸乱政,求道、追求正义之人太少,都去求功名利禄了,如“一齐众楚”,就像他刚出龙场在贵阳讲学时遭人挤兑,没人弘道天下何有公理、正道?!所以先生谆谆教导“诸友宜以是为鉴,刊落声华,务于切己处着实用力。”
文中先生让大家“收放心”,就是无论世事如何,总要有时间让自己心放下,以此才可以“才学便须知有着力处,既学便须知有得力处。”先生是真在悟道。反观当今社会,正能量已在逐步加强,但仍有许多人以追名逐利为人生目标,甚至于不择手段,怎一个可叹了得?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志向有抱负有进取有善心之人来引领,唯如此才能达致和谐、幸福。我们学习致良知,就是来逐步净化自己,似擦亮那面被染污的玻璃,重新洁净,照亮他人。
《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学习体会
这是一篇阳明先生早年的作品,是先生年轻耿直,率性真诚的体现。也正因为这篇文章,促成了他走上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龙场悟道之路,所以我理解这篇文章是先生悟道的“催化剂“。
一个善心具足、刚直不阿的年轻官员,面对权奸的颠倒黑白、打击报复以及皇上的昏庸乱政行为,阳明先生能勇敢站起来直言匡正,又不考虑自身安危,为了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足见先生的一片赤子之心和利他之心!所以佩服先生利他而敢言,此其一。
先生在文章中晓以大义,顾及国家利益及圣上面子,正反劝谏,言语婉转又不失犀利,可见先生的智慧,尽管最终落入权奸刘瑾之手惨遭陷害,但文章语言的能量足以让我体会良多,此其二。
作为人,何为正确?是我学习致良知的要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体会出只要出于利他、本真,要敢于站出来,甘于付出,同时要讲究责善,学会沟通的艺术,最终达到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良善目的。学习致良知就是让自己回归本真,静下心来,让德性纯真,让良知清澈,方能成就不俗的人生!
(十月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