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第一、二章(1、出乡关;2、师范生),深深感受到读书、写作对成就一个人的重要性:
一、早年读书生涯
毛泽东的家境还可以,从小能够上私塾。在16岁前,有过六年的私塾生涯,被他称为“六年孔夫子”。
那个时候,他读的主要还是传统经典。虽然不喜欢,但也给自己打下传统文化素养的底子。在私塾期间,他比较喜欢读闲书,也就是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这期间,他读到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提倡社会改良,非常喜欢。
16岁时,毛泽东到东山小学堂读书。这个小学堂在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台山下。它除了教授传统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学科目。这一期间,表哥文泳昌借给他《新民丛报》合订本,影响很大。他在第四号上的《新民说》第六节“论国家思想”处,写道:
“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后者,如中国数千年来盗窃得国之列朝也。”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表明他当时对君主立宪和封建专制两种国家体制的理解。
一九一一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了。长沙革命党人于十月二十四日发动武装起义,成立了湖南军政府。毛泽东随即投入长沙革命军。他不愿参加学生军,而是投入湖南新军二十五混成协五十标第一营左队当了一名列兵。
他一共当了半年兵。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认为革命已经成功。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决定退出军队,继续求学。
当时他在专业的选择上举棋不定。他先后报考了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公立高级学校,都不满意。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后改名省立第一中学)。
在这所学校里,毛泽东读了半年,留下一篇被国文教员柳潜称为“实切社会立论”的作文,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文章写到: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
这是毛泽东留下的第一篇完整的文章。全文仅六百字,老师的批语却有一百五十字,说作者“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还批给其他同学“传观”。
柳潜借给他一套《御批历代通鉴辑览》,共一百一十六卷。他读得很认真,收获很大。
他觉得在学校里读书还不如自学,于是决定从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退学,寄居在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每天步行三里路到浏阳门外定王台的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他订了一个庞大的自修计划。他兴趣最大、收获最多的是西方十八、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近代科学的著作,如卢梭的《民约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特别是严复翻译的书,如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赫胥黎的《天演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相当集中地接受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的启蒙教育”。
自修半年后,毛泽东重新回到学校读书。这时,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发出的一则不收学费、膳宿费也很低、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决定报考。
二、湖南一师的读书生涯
一九一三年春,毛泽东考入五年制的第四师范。第二年春,第四师范合并到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四师是春季开学,一师是秋季开学,因此他重读了半年预科,到一九一八年暑期在一师毕业,前后共做了五年半师范生。
师范生期间,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
他读书范围很广,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时代思想家的著作,从二十四史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从《昭明文选》到《韩昌黎全集》,从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七十七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毛泽东很推崇徐特立老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
所谓“动笔墨”,就是不只是读前人的书,而且要经过认真思考和消化,把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写下来,其中包括对书中同意或不同意的地方,他当时有许多种笔记本,包括听课的,自学的,摘抄的,随感的和日记等,积了有好几网篮。后来送回韶山存放。可惜的是,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军阀何键派人到韶山抄他的家,族人听到风声,就把它们连同毛泽东存放的书籍报刊一起烧掉了。一位塾师先生仅从火堆里抢出两册教科书和一个笔记本。
三、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的读书风格探受湘学士风的影响。
晚清以来,湖南士人形成了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在近代以来成为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
第一师范就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生活。毛泽东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一九一七年十月,他担任学友会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学友会开展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这年上半年,学校曾办了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毛泽东召集一批同志,将夜校有办起来。
在他周围,逐渐聚集起一批追求进步、志同道合的青年,其中大多数是一师的学友,包括有些已毕业的。他们也大多是杨昌济的学生,都有一种“奋斗的和向上的人生观”。
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游学”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煳口,形同乞丐。】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回到一师,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同学,说他是“身无分文,心优天下”。
一九一七年十一月护法战争期间,北洋军队从湖南衡宝一线沿铁路线向北溃退,长沙市民很是惊慌。一师位于南郊,靠近汉铁路,是溃军必经之地,随时可能遭受劫掠。学校当局准备将师生疏散到城东暂避。担任学友会总务的毛泽东提出,可以让正在受军事训练的学生自愿军负责守卫。校方同意了他的建议。一些零散溃兵途经校门口,都不敢轻易闯入。
十八日,有一支三千多人的溃军因为不知长沙的虚实,在一师以南的猴子石一带徘徊。毛泽东把几百个学生自愿军分成三队,拿着木枪,分布到猴子石附近几个山头上,同时,和附近的警察分所联络,由他们鸣枪呐喊,学生自愿军大放鞭炮。在这种突然袭击下,本来就张皇失措的溃兵不敢抵抗,毛泽东便派人去交涉,他们全部缴了枪。长沙免去了一场兵灾。
一九一七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开始商量组织一个团体,立即得到大家的响应。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四日,新民学会在岳麓山脚下的刘家台子蔡和森家里正式成立。到会的有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三人,再加上没有到会的李和笙(维汉),周世钊等人。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了。他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这年他满二十五岁。
结论
一个爱读书的人,运气不会太差,因为读书可以拓展、丰富人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如果爱读书又能写作,将会为自己打造很多旁人所不能有的机会;如果能够结合实践来读书、写作,将自己的个体命运与社会前进结合起来,注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