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1801班黄嘉嘉
今天读完了余华的《活着》。不同于其他读者:哭得泣不成声,思绪万千。相反我很平静。因为我与福贵的一生的生活几乎毫无相似之处,生活背景和生活方式都无甚相同,所以更别提什么感同身受了。但我要求自己置身于主人公“福贵”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世间冷暖以及世态炎凉,去体会“活着”是一件重大意义且珍贵的事。
文章阐述的是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与一位自由收集民谣青年在初夏时节坐在大树下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少年出身的福贵,在一赌之后败掉所有家产,历经自己父亲的死亡,进城为母亲找郎中后又被抓去做壮丁,回乡时母亲早已去世,女儿凤霞也在难产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妻子家珍也在三个月后去世了…但命运并没有从此优待他,之后福贵又见证了女婿二喜和外孙苦根的死亡。最后福贵选择与一头老牛相伴,共渡余生。也许,老牛就是福贵一生的照映。
当读到苦根去世时,我以为苦根去世是压死福贵的最后一根稻草,但福贵对一切的坦然、释怀使我出乎意料。我细细思索,如果福贵也离开人世,那“活着”有作何意义呢?余华在序言中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那么一切又是情理之中。
至少还活着,泪已流尽,绝望也已消逝,剩下的属于坚强,面对。于是这位老人与命运达成和解,不会对过去耿耿于怀。他铭记这一切,也默默接受这一切,选择“木纳”。
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讲成跌宕起伏的故事,同时非常庆幸有人愿意听自己讲述这个悲惨的人生故事。他不会在面对往事时以不知所措的微笑搪塞过去,更不会认为过去是不堪回首的。也许,对福贵而言,坦然地面对过往,好好活着是活着的最大意义。
读完这本书时,不经想到罗曼罗兰说的一句话: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不是麻木,不是逃避,而是乐观,坚强。《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活着就是最大的英雄主义”。
我们也要学习福贵那乐观主义和坚强品质,才能实现真正的英雄主义。
(建议后,小作者重新后续了结尾,蛮不错的)
读着“活着”,身陷在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中,这场从去年十二月底开始的疫病仍在继续。
这场疫情让我们明白:人生在世,最大的财富就是健康地活着;看看那些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他们何尝不想踏踏实实地“活着”,但是当疫情来临时,他们仍奋不顾身冲锋在前与病魔做斗争。因为他们带着活着的信念去拯救患者使他们健康地活着。
这场疫情使我们明白:人生在世,最暖的是人心;中华儿女秉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众志成城,笔书战“疫”,为的是我们患病的同胞早日康复,好好活着。
这场疫情使我们明白: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人类虽是地球的主宰者,但也要尊重大自然的生命,我们还有秉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精神,让大自然的生物好好活着,和睦相处,人类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老师: 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读后感,有自己独到的认知和见解,而不是随大流也哭个稀里哗啦的,并对“活着”有自己在这个年龄比较深的感受、深刻并让同龄人感同身受。能感受小读者读出了“活着”的意义。
小作者后面还有交流,她说:“这本书不同于《骆驼祥子》,小福子死后就压死了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活着》中苦根死后,主人公福贵依然坚强地活着。
所以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主人公的亲人都先他而去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为:福贵在历经沧桑和苦难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更找到了“活着”的意义:生而为人,好好活着,为自己而活,更带着活着的信念而活,也不枉此生了。”
大家可以看到文学作品是很有意思的,读着读着,就被影响和熏陶了。如果能联系这次疫情,通过在一线守护的医务工作人员呀,我们身边的人呀,浅谈一下“活着”的感动,对生命的敬畏,对大自然的尊重,就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