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后,垃圾分类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热点话题。
除非关切自身行为,那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宏大主旨,似乎很难进入平凡人为柴米油盐酱醋茶焦头烂额的生活中。
作为非沪人民,表情包似乎是我们共同参与垃圾分类这个社会议题的方式,一大堆有关垃圾的表情包开始席卷聊天界面,时不时得接受垃圾分拣阿姨的人生质问:
看,保洁阿姨都知道你是个垃圾,只是不知道你是个啥大垃圾。
这不是停留在表情包的戏谑,我有一些生活偏见,也许你愿意听听:
为了社会环保、资源利用,坦承自己是个啥大垃圾吧。
有自知之明的垃圾总比浑然不觉的烂人好。
我虽然是个垃圾,但我有自知之明。
尤其是对少数那些把我看得这么好的人,我诚惶诚恐,生怕他们失望。
不与人交往,就不会暴露我是个无聊的社交垃圾;不与人探讨,就不会暴露我是个无脑的思考垃圾;不担当重任,就不会暴露我是个外强中干的工作垃圾……
不臭到别人是垃圾对世界的善意。
我遮遮掩掩自己大垃圾的原因有二:
一是害怕别人失望。
获得的称赞,尤其是来自那些闪闪发光的人们的称赞越少,每一点称赞就越可贵。
我特别珍视那些人,以至于我害怕让他们失望,害怕这个失望会导致我们关系的破裂。
二是害怕自己失望。
“我没有自信,有的只是从他信中偷来的自我安慰”
人们对事物人物的评价都是依托一个参照系,我们的自我认知是建立于 将自己和别人比较 以及 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的参照系上。
别人的评价,构建了我对自己的认知。让一个人失望,他们期望与评价的文字所构建的那个“能干优秀靠谱的我”也就破碎了,对自己的失望伴随而来。
别人有权知道我是个大垃圾。
首先,信息对称是合作有效的前提信息对称是合作有效的关键,就人而言是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就事而言,知根知底有助于合理的任务分配。
我想,我有义务让团队成员们知道我是个垃圾,基于相互了解与人力资源的信息对称,从而推进更加有效的合作。
其次,做好领导的期望管理。
有效的期待、积极的压力可以促人演进,但者应当是有一定限度的、可达的,有压力而不至于焦虑。举个例子,教练鼓励拳击手拿下轻量级的冠军 以及 将61KG的轻量级选手送上85KG重量级竞技台。
自我坦诚,释放个人真实信息,是做好领导期望管理的核心。不会对你过分的期待,也不会制定超越你真实水准的目标,容忍你在你目前水准可触达边界内的切实努力与实际产出。
最后,建立团队的垃圾评价指标。
创造环境让团队成员坦诚自己有多么垃圾,知根知底是高效合作的前提。
于此同时,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对每个垃圾进行类型评价、可信度评价,从而实现垃圾的资源有效利用,以及一个创意择优、可信度评判的标准来从垃圾中攫取有用的资源价值。
我有权作为垃圾堂堂正正地活着。
“形象管理是你的课题,期望设定是别人的课题”
人际社会,物理中我们无法斩断那些人际联结,心理上我们需要以“课题分离”为核心在人际中独立地生活。
过分的期待与错误的假定只会平添你的压力。
但没有学会课题分离的人,试图用自己的行为来干预别人的评价,即虽然知道别人的评价有些不符实,会在下次被自己工作实际情况所矫正,还意图通过自己的矫饰来保持别人的评价。
结果你露馅了,于是你以为你让他们失望了。
但这句子有语病:期望这个动词是以“别人”为主语,期望是别人擅自设定的,而你并不参与这个期望形成过程,你只不过是这个句子中的宾语,你没有能力也没有责任去回应不合理的期望。
费曼说,“他们把你想得那样神奇,你却觉得无法做到名副其实,但你没有责任要满足他们的期望啊!”这是个极为高明的想法:你完全没有责任要做到其他人觉得你应该做到的地步。
“垃圾不是一成不变,人生就是废物利用的过程”
你害怕承认现在的自己是垃圾,原因是你对自己的评价是静止的。
静止的你认为“现在的评价”就是你“全部的评价”,因此对“现在的你失望”就是对“你整个人失望”。你却不知道个人是开放的、发展的。
你可以任凭自己腐烂,你也可以垃圾回收、废物利用、资源再生成为一个新的自己,然后成为新的“别人评价的对象”,然后获得新的评价。所以现在坦诚你是个垃圾,暴露你是个垃圾,并不那么难堪,每个人都是从垃圾开始慢慢提炼自己的资源价值。
“做个极度透明的垃圾,让社会分类利用”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的的一个核心原则是“做到极度透明”。
社会性地赤身裸体肯定会让人很难堪。然而坦诚自己的不确定、错误和弱点,比试图掩藏要务实得多。
保持自我的极度透明,意味着你不会因担心暴露而遮遮掩掩,不用担心别人失望落空,不必自责于未能满足期待。
相反,接受好最差的自己,公开展示一切。提前预告自己是个垃圾,那么尽力而为后的失败的错愕感和羞愧感,就不会再大放厥词阻碍你去进行失败后的学习修正。
当世界知道我是个垃圾的时候我却更好。
当别人评价与我实际情况产生偏差时候,在别人评价下行动就会变得有所束缚,极其华美的袍却束带过多,配不上衣饰的仿冒者心态下畏手畏脚。
学婊的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不透明。不愿意坦诚自我的能力,用尽一切遮遮掩掩,活在别人的“哇你不学习也那么棒你真聪明”的评价所塑造的自我优越感中。评价的偏差,导致的是言行不一的痛苦与掩饰言行不一的谎言的疲倦,是以自己本来面貌轻松上阵、精简地活着的累赘。
评价的偏差,其背后还可能是捧杀的风险。
社交性的赞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评价,容易让人信以为真。以这些他人评价来确定自我坐标后,容易遗忘个人实际处境,而被那些溢美之词冲晕头脑,更加警惕于失去这个美好的自我。坦诚自己是个垃圾,以一种自嘲性地坦诚来防御捧杀,以免缺乏经验的自己,天真地拾掇这些玻璃渣子般的赞美。
维持评价的偏差,背后还可能是社会评价权力与媒体典型的信息植入。
媒体所宣传的那些“年少有为”“精英才俊”的事例,似乎重建成功参照系,似乎在重塑我们的个人预期,这是个不再颂扬“耐得住寂寞”而属于“成名要趁早”的时代。
我们与他们的落差让人焦虑,而最快修正这种落差的方式,绝对是通过维护别人的高度评价,来留存自己的幻影。尤其是我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选择性地编排自己、修饰自己,从而传递虚假信息来期待别人的溢美评价,让我们至少在别人口中与那些典型案例近了分毫。
当我们说“想要搬到一个全新的城市重新开始”,也不是要逃到与世隔绝的岛屿,或者是语言不通的异域,充其量是换到一个同样高楼大厦的现代化都市。重点是在逃离人际,逃离旧的自我——旧的你是被固定在旧的人际关系与他者评价中的。
那么坦诚你是个垃圾也可以做到。清零自己过去,从垃圾开始立足,不再担心被拆穿识破,不再活在仿冒者的恐惧,不再被力所不及的期望所窒息。
这是别人的权利,知道我是什么垃圾,决定是否与我交往,决定如何安排工作,决定对我的期望。
这也是我的权利,作为一个极度透明的垃圾,尽情悦纳每一次力竭的失败,灰头土脸一塌糊涂,问简单的问题,做笨拙的努力,作为垃圾走在资源回收的道路上。
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虽不才,是个垃圾,但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垃圾中也总有些材质资源可被回收再用吧,从垃圾开始重造出些什么新玩意儿。
如果对你有一点启发,欢迎留言点赞,也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余芋头。
与你分享一切感想,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