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5日晚上8:00,如期坐到电脑前,与郝晓东老师再聚云端,共同开启《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一书的第二期共读活动。
郝老师说本书是一本认知心理学的书,不难懂,有些知识即使不太理解,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长期读下去,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就会越来越清晰。
本书重点讲的是思考在大脑中是如何发生的,因是西方书籍,所以特别注重原理的探究。
郝老师首先进行了复习:从思考成功四要素讲起: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长期记忆中的过程性知识以及工作记忆中的空间大小。而四个要素又可转化为环境中的信息、长期记忆和工作记忆三个条件。在此基础上,作者阐述了人倾向于用记忆而不是用思考来指引行动;事实知识先于思考能力;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越多,工作记忆越容易;工作记忆越多。转化为长期记忆才更多;背景知识多阅读必不可少等观点来解释思考是如何发生的。又以记忆是思考的残留物、机械记忆、重复、与情感关联的事,和讲故事来解释记忆是如何形成的。那么,如何拓宽工作记忆的空间呢?作者从两个方面做了解释:一是将信息组合为有意义的模块,二是通过练习使技能自动化。然后作者还提出了对环境的要求。
接着,郝老师开启了今天的共读内容:《如何像专家一样思考》(一万小时定律、刻意练习),记忆是思考的基础,练习非常重要。分三个问题探讨:
第一、专家是如何思考的?
(一)01.专家是研究:通过思考(实验)发现问题;学生是验证:通过思考(实验)验证结果。02.专家先为问题定性;新手先是寻找方法。03.专家能从记忆中迅速准确地获取正确的信息。04.专家在相似的领域迁移能力强(吹笛子能迁移到吹箫、葫芦丝、口琴等)。
(二)专家为什么能做到如此思考?01.专家理解抽象概念,关注深层结构,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主题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经典阅读,理论研修,根本书籍,根本概念,少而透原则)。02.储备了海量的知识,以及通过大量练习达到自动化,从而腾出了工作记忆空间,得以能够一边工作一边和自己对话,提出假设,寻找正确的方法(例如新手开车,到陌生城市开车。出租车司机开车)。
(三)如何才能如专家一样思考?一是大量练习(一万小时定律)。教师需要储存的知识:事实性知识、教学法知识、过程性知识。二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四个特点:明确的目标,长期专注,及时反馈,走出“舒适区”,走进“学习区”。也即本书所说:教师如何练习?有意识的提高、为你的教学寻求反馈意见、为了提高水平完成没有直接联系的任务。为何许多老师写得多,但写作能力提升不大?原因在于:却反明确目标、缺乏专注、缺乏反馈、容易停留在舒适区。
第二、专家型教师的五大特征:
(一)专家型教师思维的5大特征:掌握丰富的知识、经验和问题解决策略;头脑中有大量“有意义的模块”;能看到问题的深层结构特征;调取知识“自动化”;元认知水平更高(思维更灵活)。
(二)专家型教师教学四大特点:重视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的认知模式;重视给学生搭建知识框架;重视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重视对学生的反馈。
第三,为大家推荐了几本关于认知方面的书以及就如何啃读经典提出自己的建议。
最后,郝老师与老师们现场答疑。
我又于26日重新聆听了郝老师读书分享会的内容,再次领悟所讲知识所蕴含的道理,受益匪浅。决定静下心来再读这本书,丰富自己、积淀自己,让思考三要素互为支持,形成良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