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本章主旨阐释人世间的治道,从道德、物质、精神三个层次、维度逐一施策,相当于提出了政治主张的总纲领,即如何“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即道德上:“不尚贤”,虚心弱志;物质上:“不贵难得之货”,“实其腹”;精神上:“不见可欲”,“强其骨”。
首先承接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的祸乱之源,提出了治乱之本:“不尚贤,使民不争”。同时,呼应第2章,也进一步阐释了圣人应如何“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同时也回答了为何要“无为”,如果不“无为”,则“民争”、“民为盗”、“民心乱”。
尚贤,则争而为贤,争则生患,即是祸乱的根源。13章的“宠辱若惊”即是详述尚贤之害。17、18、19三章对“不尚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至此,一、二、三章相当于分别总述道、德、治,并明确给出了中心观点,也是贯串后续章节的三条主旨红线。
1.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与“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相照应,提出了“不尚贤”的治略之本。
贤者,从客观上来讲,并不是不好,只是不能被拿来在伦理道德上标榜和崇尚,使其明显处于优势地位、支配优势资源,这样就容易形成争斗及混乱的局面。
天道:“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即使所有的功绩都是自己的,也不居功,不自以为有功,并且生生不息。
贤者归根结底也就像是人身体的一个功能器官,处于一个整体中,要想达到自然和谐的局面,就不能偏爱某一个器官。
人世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都是因争而引起的,如果没有争,就没有斗,没有争斗,就不会有祸患。不争乃是天道最核心的本质属性,是治世之本。实现不争的治世目标,就从根本上杜绝了祸乱之源。
2.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意译:不珍重奇珍异宝,百姓就不会成为盗贼。
作为统治阶级的当权者,不能树立对器物有所偏爱的风气,这样就能避免百姓为了讨好当权者(争相私藏甚至)偷窃而为盗贼的可能性。
作为治理天下的人,不能以追求物欲或物质层次的享受为乐,这样,老百姓们就会为了争相效仿,甚至不惜违逆本心而为盗贼。
3.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译:治理天下的人,避免让各种激发过度欲望的诱惑显现,让老百姓的心智不迷乱而保持淳朴恬淡的内心。
4.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智者:善于使巧弄诈者。
意译:圣人治世,会让百姓心怀敬畏,丰衣足食,消磨私欲膨胀的野心,强化做人的气节。让老百姓不会去钻营私欲。让处于统治阶层的当权者不敢为私欲胡乱作为,他们能够不为私利秉持公心,就没有什么治理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