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知或者不知道,愿或者不愿意,你我所说的话,常常会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正如《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所述——语言是窗,否则就是墙。也许,你会想——我不说了,还不行吗?沉默是金?可惜的是,沉默更多时候是冷暴力。
那怎么办?那就锻炼呗,毕竟,所有的能力都是可以锻炼出来的,沟通能力一样不例外。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非暴力沟通。其包含四个要素:观察和感受,需求和请求。
1、Pause停下来:拒绝第一反应
不过,在观察和感受之前,我们的重点是——先让自己冷静下来。
我们的情绪为何一点就爆?又为何如此难以控制?通常,情绪都发生在电石火花之间,非预料之中。此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本能反应(stress response),而惯性的反应又常常是不恰当的。
你想想,几万年前形成的基因本能,放在现代能适合吗?况且,这不是对错的问题,因为无论对错,一旦爆发,都会伤害我们双方的情绪和关系。
这时候,就需要牢记我们的原则了——别立即回应。
比如会议室,有人突然站起来,夺门而去,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会生气,愤怒,甚至以后减少和此人交往,因为我感觉对方不尊重我,自己被羞辱了。
事实上呢?可能她尿急憋不住了,可能她孩子生病了......具体原因为何,我压根就不知道,但我的结论已经出来了——此人不行,远离。
所以,发生事情时,先别急,先暂停几秒钟。
他人遭遇事情时呢?我们又常常急于给出安慰,分析和建议。而停下来,就给了彼此一个很好的缓冲,它可以过滤到我们大部分的情绪。
有一句佛教格言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种能力:“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人们又为何会使用暴力(言行举止)?文中的解释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而停下来,也给了彼此一个时空,从而让彼此获得心灵的放松和平静。
此时,只有先冷静下来,你才可能进行观察和感受。
2、观察和感受:放下内在想象,倾听
观察正在发生的事,体会彼此的感受,不判断、不评估、不下定义。
想象一下,如果有个人充分地倾听你,还不对你评头论足,不替你担惊受怕,也不想改变你,这该多美好啊?
这就是观察和感受的重点——倾听,它意味着全心全意地体会彼此的信息,这为相互充分理解和表达创造了条件。
此时,请你客观地观察他在做什么,而不是你认为他在做什么?如果不把事实和评论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如误解、不在乎、可恶等都是对他人的判断,不一定正确。
事实上,对别人的“判断”大部分都只是自己的内在想象,而不是现实。
武志红心理学课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课间,有位女士过来找我问问题。在她之前,已经有一个学员先到,她是第二个,所以她认为,我回答完第一个学员的问题,就会轮到她。没想到,我跳过她,回答了第三个到的,然后是第四个、第五个……一直没有理她。
她认为我是故意忽略她的,因此暴怒,但又不能对老师爆发,所以就转身离开了,下午也没来上课。
我的真诚回答是,我注意到她下午没来,但那个课间,真没注意到她过来提问,而其他学员也反映说,她是被其他学员挤到了外围。
显而易见,当时她对现实世界的判断是错的,我并没有刻意忽略她。
很多人认为,自己对别人的判断简直就等同事实,可是,我们的判断只是猜测,只是推断,只是想象,必须得到佐证,才可能是事实。
为此,我们需要学会放下对自己判断力的过度自恋,放下内在想象,去观察和感受。
3、需求和请求:直接表达
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气的原因不在于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及其行为。智子疑邻便是如此。
实际上,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可是,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表达,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回避、申辩或反击。
不过,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他人就更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所以,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当然,不要强人所难,因为一旦人们感受到强迫——可能受到责罚,就会引发敌意和抵触心理,使双方的关系更加疏远。
也许,出于害怕、内疚或惭愧,他们改变了自己的行为。虽然解决了眼前的问题,但却制造了新的问题。长期而言,其实是增添了更多麻烦。
当对方给予反馈,我们感激;如果对方不愿反馈,请倾听他的感受和需要。因为沟通过程中,最痛苦的莫过于——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
4、总结练习
先停下来倾听,再描述事实,然后表达感受,最后发出期待。一旦意识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就会发现彼此相同的人性。
一句话模板可以是——我看到…你感到…因为…所以…
写在后面的话——
发生冲突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It‘s up to you毕竟,你是自己的主人,你要对自己的感受和行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