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整体观 第十四章:道纪御今
原文: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不到的叫“微”,听不到的叫“希“,摸不到的叫”夷“。这三者都无法单独形容道的状态,所以就把它们混合为一。混合为一的道,它上面不混乱,下面也不模糊。寻来寻去实在是无法给它取一个名字,只能说不是一种东西,是一种没有形状的状态,不是物体的现象,是所谓观望不到的状态。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后面,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前头。掌握着目前的道,来驾驭现在的情况,这样就能知道有史以来的情况,这就是道的规律。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章主是从道的形态谈到道的规律,重点是指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道是必需超越五官去体认的。而体认到道的形态后,就认识到了它的无为规律。王阳明提出的“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王阳明指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即是圣人之道,就是 “天道”,也是老子说的自然之道。指出“体”和“用”的统一性,这是中国哲学特别精彩的一面,而老子比王阳明早了两千年提出这个观点。
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一者”指的是完全均匀的道,是所谓观望不到的东西。跟着它,看不到它的后面,迎着它,看不到它的前头。道的形态,是无法清楚地描述的。在进入如“拳无拳,意无意”的整体状态时,意识的指令和拳脚的招式统一为一个整体,即是“一者”,是分不出上下前后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这是道的形态。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执今之道”的“道”指的是道体,即是上一段描述的“一者”。“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意即体认到道体那“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就认识了道的规律,可以来驾驭目前的一切。
老子不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那是因为虽然道的本质永恒不变,但道的外在体现,在不一样的时空是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区域的人类,自自然然地吃一顿米饭,方式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时空,佛家得道高僧的生活方式,也跟儒道得道者不一样。或者老子当时就清楚了不一样的时空,会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而不立下一套套的规矩。
百丈禅师是禅宗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创立《百丈清规》规定僧众也需要耕种,即使方丈也要工作。佛家传统,出家人都是靠信众供养过活。唐朝的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期间,对佛教大力弘扬,寺庙的土地不用纳税,僧人仰赖百姓供养,形成自然状况。这导致出家人数大幅度增长,逐渐侵蚀到中央政府统治的税收。唐武宗上位后,决定整顿宗教信仰,佛家遭遇大劫,四万余所大小寺庙被毁,二十六万余僧尼被迫还俗,寺庙土地与财富收归政府所有。一直到唐武宗逝世,笃信佛教的唐宣宗即位,才废止了唐武宗的灭佛政策。佛家各派只有禅宗幸存,因禅宗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如果不是百丈禅师破旧立新,“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禅宗也如其它宗派,受严重打击。
“道纪”,即道的规律,是本章所探讨的核心。“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指出了得道高人,抓住了道的状态,来应对当下的一切,就知道整个时空的起始,都是这么一个规律过来的。
但对于“道“”古人说“一说就错”,道学、佛学、儒学,都认为道的规律怎么描述都是错的。古人也讲“悟后方是真修”,要悟了什么才好修道呢?就是必须要先弄清楚道的规律。而这一章指出了体认了道的状态,就知道了道的规律,再修道,就不会迷失。这也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我们在第二章的时候,以打字来解释无为及有为。开始练习打字是有为,要盯着键盘一遍一遍的练习。熟练了后,看着屏幕上的文字,手指就不需要看键盘,自然而然地敲键盘输出文字信息。意识发出的指令,和敲键盘的结果,形成一个整体,指令跟结果之间没有概念,那是道的状态。玩乐器的高手,不用看乐谱,一玩弄乐器,韵律自然而然就出来了。形意拳讲的“拳无拳,意无意”的状态,也是这么一回事。意识跟手的操作,完完全全地连成一片,是一个整体。这状态实在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表达,仅能够去体验。当然,敲键盘、玩乐器、练拳等,都仅是局部的整体,或者说仅是敲键盘之道及乐器之道。这是道的状态,有了这个状态,就能体认到道的本体规律。可这个状态能够描述出来,形容出来吗?这不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