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逻辑后果呢?
通俗的解释:因为事件A发生,所以我们采取行动B来应对。这个过程需要大人,或者家庭会议或班级会议上其他孩子的干预。重要的是,要确定哪种逻辑后果能为孩子创造有益的学习体验,鼓励孩子选择负责任的合作。
比如:孩子们写好作业,把文具等摆满一桌子,我们让他们收拾好放在书包。这是合情合理的。可在孩子写完作业,看到摆在桌子上的作业文具时,你会怎么说呢?
1. “写完作业把用品等归类放在书包里,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总是不听,不收拾,我就扔了。”
2. “写完作业就把作业书本都收拾好,不收拾,晚上不要吃饭。”
3.“写完作业,作业本和文具要放哪里?什么时候整理?”
4.你现在需要做什么?
……
平时我们会用哪种方式呢?
采用上面的前两种方法:桌子上作业本,文具没有归类放在书包里,说了不听,就要扔了,就不给吃饭,看起来,合情合理,就像是一个逻辑后果,但其实孩子感受到的是处罚。这就是工具卡的第一句醒目的提醒:逻辑后果很多情况下是俗盖弥彰的惩罚。
那么逻辑后果到底要怎么用?接下来才是重点,要使逻辑后果有效,需要符合4R)它们 是:
1. 相关 (Related) ,是指后果必须与行为要关。
2. 尊重 (Respected),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含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而且对涉及到的每一个人都是尊重的。
3. 合理 (Reasonable),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加入说教或任何责难、羞辱和痛苦),而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合理的。
4.预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或者是有帮助的(Helpful),是指鼓励涉及到的每个人改变。
回到上面的例子,孩子写完作业,很容易断定其相关的后果应该是孩子把作业文具归类放书包。但是,如果遗漏了其他任何一个R,就不再是逻辑后果。如上面例子中:使用的前两种方法,就没有尊重孩子,要求作业文具归类放书包时加上了责难,就再不是逻辑后果了。如果我们尊重孩子,采用上面的第3、4方法:把问题引向了听孩子的做法和想法,他们通常会思考如何做好,并很愿意去做,即是不做,我们也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孩子小,不知如何做,我们就花时间训练孩子。也可以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尊重的处理问题也表明了错误是学习的大好时机。(个人建议:家里有低幼儿的完全不要用逻辑后果,这个年龄的孩子不明白“逻辑”的概念。)
如果孩子受到的逻辑后果与上面3R1H任何一项不符,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惩罚造成的四个R),四个R如下:
1.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再相信大人了!”
2.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回扳回来的!”
3. 反叛(Rebellion)——“我要让他们看看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
4.退缩(Retreat)—— 偷偷摸摸(“下次绝不让他们抓住我了”)或者贬低了自我价值、自卑(“我是一个坏孩子”)
这张工具卡给大家一个建议:尽可能少用逻辑后果,而是关注于解决问题。逻辑后果的4个R在关注解决问题时,变身为3个R加1个H(Helpful),用“有帮助的”取代“事先告知”。因此,在面对问题事件的时候,我们遵循的逻辑后果指导原则:
1.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帮助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如:孩子没有收拾归类放回作业,有帮助的行为就是引导孩子赋予孩子力量他自己能收拾。
2.让孩了们感觉好。这要放弃我们传统的观念:要教他们做得更好,就要让他们感觉更糟。我们对于问题的处理,有帮助的方法就是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而不是遭受痛苦。让他们感受好,才会做的好。
3.正面管教的一些其他方法:如,家庭会议、只做不说、将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放手、决定你怎么做、放手、允许孩子体验自然后果。
4. 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
5.关注于长期效果,以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格为目标。
如果不确定一个逻辑后果是否有效,可以用下面的万能句问自己:
这个后果是让我的孩子为过去做的事情付出付价,还是会帮助我的孩子感受到鼓励去为未来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