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全职主妇,正面管教讲师和非暴力沟通践行者。
这是我分享的第5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
想要孩子的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睡眠,足量的运动很重要。
但想要孩子的“行为健康”,心理营养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大多数父母容易忽略的。
0-3个月的孩子
他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是:无条件的接纳。他什么都不会表达,有了需要只能哭,他需要知道,爸爸妈妈可以尽其所能的来满足我、帮助我、爱我,即使他们并不知道我在表达什么。
他需要的第二个心理营养是:此时此刻,在你生命中,我最重要。
他会希望成为父母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没有找到这种感觉,他就会一直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
4个月-3岁
孩子想要分离,这个阶段是孩子想要和妈妈或者爸爸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
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安全感获得来自于妈妈的情绪稳定,以及爸爸妈妈的夫妻关系足够好。
在寻求安全感这个阶段,妈妈的作用大于爸爸。
4-5岁
孩子有了“我”的意识,他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他需要从和爸爸妈妈的互动中了解到,我很好,爸爸妈妈很喜欢我,这样孩子会有自信,认为自己有价值。
这个阶段,爸爸的作用大于妈妈。尤其在性别认同上,父亲的作用更大。
6-7岁
孩子特别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和模范。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遇到很多社交问题,他需要一个模范来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
对孩子来说,第一个模范就是他的爸爸或者妈妈,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父母的处理方式,就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处理这些问题的示范和模版。
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心理营养,等他再大一些,就能够自己选择,去学习其他生活上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
孩子未来的学习基础,来自于孩子7岁前有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如果有,孩子自然会有生命力去探索、学习新的东西。
这是提供了非常简单的父母指导,我们都知道,孩子三岁前的体验很重要,这本书告诉我们,三岁前,最重要的不是吃了多少好东西,上了多少早教,而是无条件的爱、接纳和足够的安全感。
当我们认为孩子的行为出现了什么问题时,都可以从上述的总结中找到答案,不管是“爱发脾气,爱咬手指,说谎话,胆小~”等等这些大人认为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给孩子的贴的标签,我们都可以按照下述的步骤去检视:
首先是观察孩子所处的环境。
孩子的“重要他人”的情绪是否稳定。(孩子的第一看护人:妈妈或者奶奶或者保姆)妈妈和孩子的重要他人关系是否融洽。
妈妈情绪是否问题,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孩子的情绪是否有问题,如果孩子因为环境因素产生的情绪得不到正确的表达和释放,就会容易产生行为上的偏差。
孩子是有吸收性心智的,他生存的环境中产生的能量,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被孩子吸收到。
其次是妈妈的陪伴质量。
不管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陪伴的定义不只是和孩子在一起,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做事情,有互动,比如一起玩游戏,读书,陪她吃饭,做手工。
职场妈妈不需要纠结自己陪伴的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孩子感受到亲子的快乐,孩子的表现没有问题,就说明是正常的。没有人可以评论妈妈的决定。
再次,如果这些都没有问题,就是观察孩子的天生气质。
孩子的行为问题到底是孩子天生的性格特点,还是大人站在自己的角度评判,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和预期。
《心理营养》将孩子的天生气质分为乐天型、忧郁型、激进型、冷静型。
每一种天生气质都有所不同,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养育方式,就是顺应孩子的天性,而不是把父母的意志和评判强加给孩子。
比起《发现孩子的天生气质》这本书,我更喜欢《心理营养》里面对于天生气质的划分和描述,更符合“发现”的客观观察,而非把孩子的特点当成“问题“来解决。
最后,必要的时候,针对某些问题,作为父母会给孩子一些建议和示范。
但重要的是,我们有给建议的自由,但孩子也有是否采纳的自由,这是相互尊重的基础。
而上述这些,并不容易做到。
需要父母不断的自我成长,了解自己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基础,了解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模式带给自己的影响,了解了这些,才有可能打破自己的思维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行为。
我们还需要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情绪积累发生的机制,如何正确的转化情绪,包括把情绪转化成文字(说、写、画、聊),动能(运动、逛街),声能(唱歌)。
除此之外,我们更需要花时间了解我们的孩子,每个成长阶段,需要不同的心理营养,同样需要不同的养育方式。
而这些,了解了并不难,只要花时间,知识的学习相对容易。
难的是什么,是行动,是改变,很多知识,我们知道了,并不一定能做到。而做到,或许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观察、觉察、行动、改变,如此循环往复。
做父母是一种幸福,在这样的成长中获得自我的释放,自我的疗愈,如此,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end-
每周日分享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