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1792- -1841), 初名自遇,小字阿珍,更名自珍,字理人、爱吾,号定庵,又名巩祚、易简,字定伯,别号羽涔山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是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龚自珍一生中留下了数百首诗歌,系统地收录在了诗集《己亥杂诗》之中。诗中善于运用特定的意象传达了其忧国忧民意识,他以其超前的意识探视到当时社会中的种种疮痍,忧患于国家安危。在那个故步自封的时代,龚自珍以其独特的视角在清文学中站稳脚跟,梁启超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与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文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可见龚自珍的文学影响力之大。
龚自珍善于创造意象,用意象来寄托其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龚诗词中的意象与他所要表现的情感内容相呼应,有象征清王朝衰世的意象“秋气”“暮霭”“夕阳”“黄叶”等;有表现龚自珍自我的意象,较为突出的是“剑”与“箫”,此外还有“花” “秋魂” “心”。龚自珍凭借其诗文中表达出来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意识在清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用“众人皆醉,惟我独醒”式的诗文鞭挞着整个社会,因此本文将浅析龚自珍诗中运用的典型意向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自古文人多具忧患意识,从国家命运到个体安危,很多文人兼具火眼金睛,在时代的荆藜中找寻出路”。当金人南下,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时有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当百姓处于水生火热中时,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还有本文章所探讨的龚自珍的“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曹植“抚剑而雷音,猛气纵横浮”;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王昌龄“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诗人们把忧国忧民的意识反映在诗作中,他们把眼中所见得意象融于中,借物抒情。龚自珍的诗作中也融入了很多意象,他用特定的意象抒己之志。在龚自珍诗文中,他集传统诗作中常见的物来塑造意象,例如大自然中客观存在的风雨、雷电、夕阳、、落花,生活中的灯火、箫剑等。这些常见意象融进了他的独特感情和生活体验,他赋予这些意象特定的意义,在暮霭迷离的年代深入人心。
一、拯救乱世,变法图存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开山鼻祖。他清醒地意识到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他批判腐朽的封建专制统治,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吁变法图存。《已亥杂诗》中“九州生气恃风雪,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一针见血的揭露社会弊病,指出了要改变当前这种腐朽的社会状态,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意在警醒世人要经历社会变革运动,才能让国家继续保存。封建制度有其弊端,要顺应时代的洪流。诗中有“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些壮阔的的主观意象,使批判寓意更加为深刻,更显气势磅礴,给人以奋进之感。诗中的“风雷”是龚自珍发自肺腑力求变革,警醒世人的怒吼,也是文人忧国忧民的体现。他希望变革社会的“风雷”能如万马奔腾般滚滚迎来,将旧社会推翻,万马铁蹄能将封建制度踏破。在腐朽的封建制度社会中,需要广纳贤才去变革社会。“狼藉丹青窃自哀,高吟肺腑走风雷。不容明月沉天去,却有江涛动地来。”此首诗意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这种故步自封的统治将被时代所抛弃。“风雷”能呼风换雨,能招来贤才,无所不能。“风雷”意象在《己亥杂诗》被其多次运用,是倡导变革的体现。如:“眼前二万里风雷,飞出胸中不费才。枉破期门佽飞胆,至今骇道遇仙回。轩后孤虚纵莫寻,汉官戊己两言深。著书不为丹铅误,中有风雷老将心。”表达了其变革力图拯救没落的社会,变革求存的心理。在清王朝由盛转衰之际,世人还陶醉于清王朝的繁盛之时,龚自珍却已经窥探到封建社会进阶入危机阶段,这样的超前意识是令人敬佩的。
二、矛盾体
龚自珍身处清朝即将没落的时代,时代的责任感使他有了忧患意识,国家的危机重重是他始终关心的问题。但圣人也是人,其也有情感起伏,在忧国忧民的同时,他也向往山水田园,自然风光的悠闲自得生活。现实所逼迫,使他时而忧患于国家安危,时而又留恋山水风光,时而批判现实,时而又安居于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这两种不同的心理是其内心矛盾体的表现,《湘月》中曾说:“怨去吹箫,狂来说剑,两样销魂味。”这是龚自珍与夫人回故乡杭州,泛舟西湖时所作,此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他矛盾的内心,在留恋安静美好和悠闲舒适的自然风景时,却同时担心着国家的存亡。“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来何汹涌须挥剑,去尚缠绵可付箫”、“按剑因谁怒?寻箫思不堪”、“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沉思十五年中事,才也纵横,泪也纵横,双负箫心与剑名”……龚自珍太爱写“萧”“剑”二物了,其作品中几乎随处可见。恰恰是这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才真正体现了他内心的真正想法与需求,这两个意象无一不表露着诗人真实的内心世界。豪迈的“剑”和哀怨的“箫”始终让他的内心处于波动矛盾状态,因此其诗便具有了真实性。现实的无可奈何使诗人忧郁、孤独,于是他把这压抑的情感钟情于湖山胜景、梦境、仙境和佛教的西方世界。龚自珍“剑”“萧”合一的意象也是近代文人矛盾内心的表现,是处于历史更迭中文人内心真实体验的象征。
三、揭露衰世
任何时代一但出现了弊端,都会有力求揭露弊病,保家卫国之仁人志士。龚自珍《己亥杂诗》里也有部分是抨击时弊的诗,如在“秋气不惊堂内燕,夕阳还恋路旁鸦”,“夕阳忽下中原去,笑咏风花殿六朝”中龚自珍以“夕阳”来象征江河日下的国势。在风平浪静之下实则正酝酿着暗潮汹涌的危机,这个时代表面上、形式上虽然没有巨大的变化,但是却已危机四伏,时刻面临着改朝换代的时代崩塌。龚自珍超前的忧患意识使其未沉溺于时代洪流之中,清朝自给自足的的安居生活未让他失去反叛的斗争精神。在他人还迷梦于盛世荣华之中,他已经感受到清王朝即将面临奔溃的信号。“凭君且莫登高望,忽忽中原暮霭生”。[4]“暮霭”意象勾勒出了清朝笼罩着的层层盛世的幻象,在遮云挡需的社会环境下,龚自珍能超前的预测到清已入夕阳西下,正处于“衰世”,这些都是龚自珍超强感知力的表现。 文化压抑下觉醒的龚自珍,妙运用意象揭露时代弊病是其作诗一贯风格。“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悲风”“灯烛”“暮气”都是对清王朝由盛转衰的描述。清王朝盛世的形式之下隐藏着的是衰败的时代,欣欣向荣的时代已几近崩塌,不听取建议,人才匮乏的王朝终将命不久矣。
四、壮志满酬
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的时代中,一个敢于直言不讳的人是无法博得统治者的信任的,正直的贤才总得不到重用。他们往往被淘汰与时代之外,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历朝历代有很多文人贤才因不满统治者被奸人之言所惑而将贤才贬官或封杀。一个朝代若失去了贤才,那么其走向灭亡是必然的。龚自珍本是个身负远大志向的才子,他十九岁中乡试副榜,二十七岁中举人,进入官场,但在此后的十年他屡次参加会试却屡试不爽,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参加会试,才以第95名的成绩录。但朝考时又因“楷书不忠程”被压制,从此再无缘进入翰林院,而只被授予内阁文书、主客司主事、礼部主事祠祭行走等低级文官职位。怀才不遇的龚自珍无处施展才华,穷有报复,因此其很多诗句都能看出对怀才不遇的自身命运的困惑,对文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安危的关心。如《已亥杂诗.其三》:“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沉沉卧九阍。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这首诗是因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都回乡后所作。表达了仕途之危险,官场就是虎豹之地,危机四伏是官场之形态。“落花”是惆怅的表现,暗喻自己不被重用,被排挤的仕途生涯。以“虎豹”比喻封建专制势力,腐朽的邪恶势力霸据官场,致使自己抱负难成,不得不归隐回乡。“中夜慄然惧,沉沉生鬓丝。开门故人来,惊我容颜赢。霜雪满天地,子来宁无饥?”此诗中“夜”这个意象在整首诗展现出诗人内在情绪的忧惧状态,对自身命运的感慨。“黄金华发雨飘萧,六九童心尚未消。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表现了诗人虽已步入中年,仍然心怀抱负,但现实的不理想,只能将此心事寄托于梦中。
龚自珍的诗中运用意象来表达自身思想情感,其诗中的意象运用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不迷醉于时代的洪流之中,而清醒的指出时代弊端,这种超前的意识是值得人倾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