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5日,星期二 ,晴(1-8℃)
看过余华的全部长篇小说,今天读他的成名之作《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部成长小说,也算是一部公路小说。说的是年轻的“我”初次出门闯荡世界,开始时一路雀跃,走了一天也不觉累,甚至错过了搭车也不可惜。
直到快天黑才发现住成了问题,在找寻旅店的过程中“我”开始遭遇外部的世界否定,原先的内在经验不断被消解。经历这些挫折以后,你还有勇气再上路吗?
余华的这篇短篇小说,自己读,只能是看到故事情节,经过金理教授的解读,才理解为何余华能凭借这篇小说开始在文坛展露头角。
01
用“熟悉化“去除陌生感
小说中有一段“看山看云”的语段反复出现,他用自己熟悉的人的名字安放在这些陌生的山和云上,为何要这么写和这么做?
那是因为小说中的“我”自以为已经长大成人,尽管“我”实际上已经投入到一个陌生世界中,但其实“我”还没有做好准备。主人公并不是去面对、探索未知的东西,并不是培养自己面对新事物的新鲜经验,而是试图把外部陌生的东西“熟悉化”、符合自我原先的期待。也就是说,他试图把社会现实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把外部世界整合到自己原先的认识中,动用这种“熟悉化”的程序能够给自身带来一种安全感。
记得最早那批留学生,出国之前常常会偷偷在行李里塞一把家乡的黄土,当他置身国外那陌生的环境里,一把黄土能瞬间将他拉回熟悉的环境,以化解当下的焦虑和紧张。
02
过往的经验无法处理日新月异的世界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可每次都只看到另一个高处,中间是一个叫人沮丧的弧度。尽管这样我还是一次一次地往高处奔,次次都是没命地奔。
“我”没命奔跑又次次落空的这一时刻,生活第一次显示了它的无意义和荒谬感,但问题随即解决:“我”找到一辆卡车。
“我”递上香烟,司机也毫不客气,于是“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司机会搭我,没想到,嘴里叼着香烟的司机却“用黑乎乎的手推了我一把,并粗暴地让“我”“滚开”。这一举动提醒年轻的“我”:世界并不是按照你熟悉的游戏规则来运行的,你的内在经验并不足以应对外在现实。
后来“我”强行上了车,危机暂时得以化解,但是更大的挑战在前方等着他,货车再次抛锚,车上的苹果被一群人哄抢,“我”去阻止这不义的举动,却被抢苹果的人围殴。
在这里,金理教授引申出小说的一个主题:人类经验的不可凭据,人永恒地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中,就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既然人类的经验总是会“过时”,那么就需要不断更新、开放自我面对世界的态度。
03
找回内心的温暖,再次上路
一场拯救苹果的行为,搞得自己被打得鼻青脸肿,身上那个装着自己所有家当的包也一并被村民抢走。遍体鳞伤的“我”最后钻进同样遍体鳞伤的“车”。
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18岁的“我”出门远行,在外部世界走一遭,遭遇到了挫折,最后回归到内心世界。也就是说,虽然遭遇了一场暴力围殴,但结局却不乏乐观。
故事告诉我们:外在世界尽管充斥着荒诞、背叛和暴力,但只要有我们持守“健全”、“暖和”的内在世界,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就可以重新设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