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一百年,天天有些小麻烦。最好办法是不理,只等秋风过耳边。”
这是季羡林先生在90多岁时改写的一首打油诗。初衷是谈到老年忧郁症如何治时,季老先生为了其答复不过于简慢而提出的一个想法。
短短几行字,道出的不仅是对老年抑郁症的治疗之方,更是季羡林老先生豁达淡泊的处世之道。
关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季羡林三论人生,或许会给你一些启示,我们是平凡的人,多数人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大家都会尝到,在这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做出过无数选择,每一个选择也都带来了不同的结果。
而关于人生的意义或许只有你垂垂老矣的时候才能悟出来,而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这是智者的智慧。
不完美才是人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
在《心安即是归处》一书中,《人生》一文有三篇。《再谈人生》、《三论人生》更像是一步步的递进,季羡林先生谈及人生时,每每搁笔,却又感觉没有能把话说完,于是有了“再谈”,又来一篇“三论”。
何为人生?怎样活的人生才是不枉人世间走一遭?
季羡林先生认为,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间是最容易流逝的,你以为一辈子很久,却不曾想,一下子人到中年,仿佛最好的年华都已过去。
人容易变老,但学问却难有所成就。每一个可以用来学习的时光都不应该被荒废掉。
在你还没有好好感受池塘边的春草绿时,转眼就到了秋叶落地时。
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书能给人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并给人以希望。
正如“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季老先生始终认为读书和吃饭一样重要,并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虽然他很谦虚的说自己不是什么大家, 但是光是对读书的认识和书对他生命轨迹的影响就足够体现,书籍确实是跨越阶层最廉价也最有可能的手段。
在第三章“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中写道“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也许有人认为,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幼稚又唐突,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什么人需要读书呢?在将来人类共同进入大同之域时,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读书的,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
人生的价值即是责任。
这种责任感,既包括对自己负责,在生活中要充满正能量,要有一颗向美向善的心,小到对家庭、对工作的责任,大到对社会的责任。只有具备这样的责任感,才能经受得住磨练,有能力、有魄力肩负起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和任务,跑好我们这代人的“路”、扣好我们这代人的“环”,才能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找到心安之所。
季羡林先生他在前文中说到,他不相信往生,也是个俗人,所以惧怕死。但是真正随着年龄增大入院之后,对死亡的恐惧袭来。
身体健康,不被病痛折磨应该是每个普通人都希望的。生死无法控制,可活着的时候做一些有益健康的事情还是能做到的。
“人是百代的过客,总是要走过去的,这决不会影响地球的转动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每一代人都只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途接力赛的一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是宇宙常规。”
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执着自己的执着,安于当下。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同时又用质朴的文字向世人传达一个理念——心安即是生命的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