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书法
翁志飞老师说, 古人有国学的根基,毛笔书写的氛围,在审美上有认同感。
古人已逝,留给我们的只有纸上的墨迹拓本,及似乎语焉不详的书论。
谁都没有见过王羲之、颜真卿是如何挥毫的!我们只有通过墨迹拓本细心推测其用笔方法特征,同时对其书论进行研讨作为辅助手段。当然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实临,即通过实临,在用笔节奏上尽量与古人接近,感受其运笔的节律,在这个过程中尽量屏弃自己的习气和陈见,即处于无我的状态。如清王澍《论书剩语》云:“临古须是无我,一有我,只是已意,必不能与古人相消息。”
多站在古人的视角来考虑认识问题感受他的努力,他的苦闷,他的自得的快乐!这种努力使我更真切地认识了古人,也了解了自我,在各方面充实了自我。
现阶段的目标就是以古人的用笔尽量还原他们书写的状态,同时能与古代书论相应证。即如清蒋骥《续书法论》所云:“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兴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即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
关于临摹,朋友们的的问题不外乎两种,一种认为我的临作点画浮薄;一是认为尖锋或露锋过多。关于点画浮薄,可能是我的笔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出于误解,这就是中侧锋的问题,宋以前无所谓中、侧,只讲用笔取势,因为古人多斜执笔,只要腕力强劲,其一切点画都是有力度和富于表现力的。
当然,这也与他们用硬毫有很大关系。宋及之后,执笔趋正,又多用软毫,才渐有中侧的概念,对于笔法来说,这也是一个分水岭。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是后面这种用笔,以后面这种用笔去套前面那种用笔就会出现很多问题,这是一般学书者没有意识到的。因为没有真切的实践体验,所以后来的取法晋唐。多为皮相,根本没有体会到晋唐的用笔境界!
关于尖锋,实与第一个问题紧密相连,唐张怀瓘《六体书论》云:“隶书者,……王献之远减于父,锋芒往往直笔而已,锋芒者若犀象之有牙角,婉态者若蛟龙之恣盘游。”为什么《冯摹兰亭》多尖锋?因为羲之笔力强劲,入锋使转无所顾忌,顺逆藏露已无须过分修饰而纯任自然。这就是张怀瓘所说的直笔。
通过实临,我感到羲之此帖用笔已达腕力使转的极致,不强调尖锋即无法达到他要体现的笔势力度。同时古人的尖露也为我们指明了其运笔取势的方向与节奏,这是何其宝贵的细节,有时这是需要刻意追求的。古人笔力强劲,点画的圆劲是通过笔锋在行进过程中自然转换行所体现的。全是中锋即无中锋,全是侧锋也是不可能的。中侧是相互张显的,一切取决于笔势!
关于方笔与圆笔,方圆用笔概念提出与清代碑学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清代以来大量使用羊毫,使这两种用笔方法深入人心!一谈临碑就必谈方圆用笔,并以此作为碑刻风格界定的重要手段。
那么,古人用笔有方圆吗?答案是:有的!只有没有刻意提出,而是融合在“八面出锋”里了,八面不单指出入锋角度的变化,也指笔的偃、仰、中、侧、顺、逆等等的变化。方笔是硬毫直接侧锋杀纸横扫,所以,这是自然写出来的效果!可参看智永《真草千字文》真书部分及赵孟頫《三门记》。这种用笔几乎无处不在!圆笔即入锋后使转而成,或由逆锋用笔所形成的。所以,北魏碑刻墓志中的方笔不尽是刀刻的结果,而是直接用毛笔写出来的!晚清书家拿着羊毫,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于是只有用羊毫做出方的效果,如包世臣、赵之谦等等。这样方笔就被刻意提出来,可以说是软毫用笔的一种创新,并不属于古法用笔的范畴。
关于使转与绞转,使转与绞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期。绞转的概念似乎产生得很晚,大约在清中后期,碑学兴起之后,这又要先回到这个时期所用的笔——羊毫!包世臣对于用笔讲求铺毫,讲万毫齐力!羊毫铺锋作书,结果可以想见,所以他的实践基本上是失败的!这种理论的忠实实践者是赵之谦,他成功了!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赵的才气与笔力,也没有他修养那么全面。因为用羊毫写碑很难体现力度,所以,在书写的过程中自然要将笔锋绞转起来,这样笔力才能贯通下去,代表书家如康有为!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化为裹束!可见绞转与晋唐笔法相去甚远。
(二)关于肥胖的重认知
放弃美食,才能减肥成功,这没什么不公平的;付出不小的努力,才能换来健康,这没什么不公平的。
所谓“有效”的减肥食谱,具体要这样衡量——肥胖者不应感到饥饿,应当减轻疲劳感,减轻适当的体重,且该食谱需适用于长期体重控制和调理。
历史上有些群体的饮食习惯被入侵者的文明所打破,改变了自然的饮食习惯后,饮食变迁总是和疾病变迁伴随而来。这些疾病包括: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癌症、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记忆衰退疾病、蛀牙、牙周炎、阑尾炎、口腔溃疡和胃溃疡、憩室炎、胆结石、痔疮、静脉曲张以及便秘。这些疾病在过着“现代生活”的社会里非常普遍。而如果不生活在这种社会里,这些疾病不能说不存在,至少也是不普遍的。
慢性病是生活方式病。法国医生斯坦尼斯拉斯·坦乔( Stanislas Tanchou)说:“就像神经错乱那样,癌症似乎随着文明的进展而发展。”现在,这已经是饮食与健康关联的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不健康的现代饮食结构导致现代病,尤其是肥胖、糖尿病、心脏病和癌症。
营养学家说,健康饮食需要每天摄入 120克左右的糖类,是因为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当作燃料烧掉的糖类大致每天需要 120克。不过,大脑的能量并不完全只由糖类提供。如果饮食中缺乏糖类,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就会驱使称为酮的分子运转,这些分子是由我们摄入的脂肪酸在肝脏内合成的,由脂肪组织和一些氨基酸调动。
假如饮食中完全没有糖类,则大脑所需的能量约有 75%由酮提供。这就是有些苛刻的限制糖类减肥法被称为“生酮”饮食法的原因。而大脑所需的剩余 25%能量来自由脂肪组织释放的甘油,以及在肝脏内由氨基酸转化合成的葡萄糖。
当我们把自己的脂肪当作燃料烧掉(归根结底,是我们希望把它当作燃料),肝脏就会摄取一部分脂肪将其转化成酮,大脑就会将其作为能量燃烧。这是一个自然过程。当我们错过一顿饭时,最明显的是在晚饭或睡眠时,此时身体通过消耗白天储存的脂肪维持运作。随着夜晚空腹时间的延续,我们会逐步调动更多的脂肪,肝脏将产生更多的酮,以满足大脑所需。
人类 99. 9%的饮食历史中并不存在糖类,我们不吃糖类时,会产生轻微的酮症,它可以被定义为人类新陈代谢的正常状态。
一个问题是,当人们决心对某件事情息息相关的证据进行评估时(无论是不是专家,包括我自己),他们都会趋向于去看那些他们本来就想看的东西。这是人类的天性,但这一天性阻碍了我们发现真正的结论。
只要你上个网,就能很容易地找到猪油以及大部分食物的脂肪含量和具体成分。你会发现,猪油内将近一半的脂肪( 47%)是单元不饱和脂肪酸,被广泛认为是“好”脂肪。单元不饱和脂肪酸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根据医生的观点,这两者都是好事。 90%的这类单元不饱和脂肪酸与地中海饮食拥护者极力吹捧的橄榄油中的脂肪酸其实是类似的。超过 40%的猪油脂肪确实是饱和脂肪酸,但其中三分之一是与巧克力中相同的硬脂酸,现在同样也被视为是一种“好脂肪”,因为它能提高我们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而对低密度脂蛋白没有影响。这是一件好事和一件不好不坏的事。剩余约占总量 12%的脂肪则是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它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有影响。也是一件好事和一件不好不坏的事。
总体来说,猪油中超过 70%的脂肪会改善你的胆固醇状况。换言之,很难相信,如果你用相同数量的猪油来代替原有饮食中的糖类,会有很大的健康危害。实际上它能降低你患心脏病的风险,也许会使你更加健康。红肉和鸡蛋等动物制品也是如此。不过要注意,黄油有些不同,它只有一半的脂肪能改善胆固醇状况,另一半则会使总胆固醇全部提高。
此外,关于代谢综合征还有更为深远的研究。有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和大多数癌症(包括乳腺癌和直肠癌)往往和代谢综合征、肥胖和糖尿病联系在一起。我们越胖,就越有可能患上癌症,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有可能患上所谓痴呆症。
癌症与代谢综合征之间有所关联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 2007年,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联合出版了一本长达 500页的指导手册,标题为《食物、营养、运动和癌症预防》。这份报告由 24位专家共同撰写,讨论了饮食与癌症之间的关联。其中发现,“让身材变肥”的饮食同“结肠癌、直肠癌、食管癌、胰腺癌、肾癌和乳腺癌,或许还有胆囊癌”都紧密相关。
这份报告也提供了帮助我们远离癌症的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尽可能保持身材清瘦,避免体重增加。成年后,保持腰围不要增长。第二个建议是,把运动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锻炼能防止体重增加,避免肥胖,这样做也能预防癌症。第三个建议是,限制能量密集型食物的摄入,避免含糖饮料,这也能有效控制体重增加。也就是说,避免肥胖,远离癌症。
必须坚持到底:减肥的本质是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