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个人主义的观点传入日本后,过去的“家”被否定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司变成了“家”。公司就像以前的“家”一样,大家互相支持努力工作,以此来维持这个“家”的繁荣,所以,日本在经济上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强迫全体成员只为“家”工作的。这样一来,对父亲来说,他为了公司这个“家”而不得不把自己的“家”扔在一边。“父亲”就从家庭里缺位了,母亲只好一个人背负起养育孩子的全部责任,孤立无援,不堪重负。
感想:家族中父亲的缺失这种现象不只在中国出现,而是现代化的工业体系附生的家庭问题。孩子缺少父亲的陪伴,出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仅靠母亲的努力很难解决。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尽力让缺失的父亲回归家庭陪伴孩子的成长。
摘抄:现代女性们的母性很弱,“大地的味道”也很少,与“大地”的联结也弱。说到“大地”,它和“母亲”一样,有着把个性吞没的一面。
感想:现代女性母性太弱,主要是做母亲与做自己这两者之间,是个两难的选择。选择做自己,母性成分就会有所取舍。大地有着把个性吞没的一面,这一句比较难以理解。我以为大地广阔的胸怀,更有益于个性的成长。难道是说在博大的土地上,一般的个性都没有什么特色,无法突出个性的特点吗?
摘抄:如果母亲与“大地”的联结太弱,孩子就很难充分体会到与母亲的一体感。对于孩子来说,与母亲的联结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物般的本能,是存在于意识之前的更深层次的需要。如果没能充分体验这种感觉,之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感想:母亲与“大地”的联结太弱,我的理解是,大地可以容纳万物、包容万物、生长万物、承接万物,母亲与大地的联结太弱,应该是指母性中像大地的成分太少,能够给予孩子成长的包容性太少,孩子没有那种自由自在生长的快乐。母性原理,基本含义是“接纳”“保护”。少了保护,对于不成熟的孩子来说,自保就会采用不成熟、不正确的方式进行,那么问题自然层出不穷。
摘抄:明明母亲自己拼命地不想只做“母亲”这个角色,努力作为“个体”而活着,但却一再试图把自己的孩子放进“好孩子”这个毫无个性的框架里。真是不可思议!孩子肯定也想要像母亲一样,充满个性地活着。
感想:原来吞没个性,是指母亲无法包容孩子有个性的长大,想要把孩子放在模板中塑形。理解孩子跟自己一样,也想活出自我,就不要用自己心目中孩子的标准去要求他,而是接受与别的孩子不一样的的“我的孩子”。
摘抄:要培养既珍惜自由,又不会被诱惑所吞噬的人。
感想:现在的生活诱惑很多,孩子喜欢玩手机、电脑游戏,并不是把手机、电脑管制起来,你藏的起这个,藏不起那个,明智的做法是培养孩子抑制诱惑的能力,这是一项受益终生的控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