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此刻读到这些文字的你,多少岁了?
在人生这一条赛道上,你跑了有多久,
又甩开了多少同龄人?
当时说着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少年,
回头看看,起跑线的痕迹早已模糊,
青春的影子舞弄着年少轻狂,
随着一声哨响,留在了过往。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位最普通的90后的故事,
时代的故事终将浓缩成一个人的缩影。
01 从小学到硕士
她或者他,出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普通家庭培养出的小孩。
90年代的中国,工业逐渐蓬勃,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0岁的她,上着英语补习班,因为那个年代的父母大多数不懂英文,无法辅导子女的英语作业。她在学校乖巧听话,认真学习,成绩中上等,一路顺利地考入重点高中。
16岁的她,面临着文理分科,在全班五十人只有五个人选文的大背景下,她稀里糊涂地也选了理科,被大部队簇拥着前行着。她来不及抬头看路,就被乌泱泱的人群裹挟着通过了高考独木桥。
18岁的她,凭着还不错的高考成绩,去了本市的一所普通一本。面对着那么多的大学专业,她茫然不知所措。十年的寒窗苦读,她却不知道自己接下来选择哪一个专业继续读下去。面对陌生的各种理科专业,她手足无措,而她最喜欢的文学专业,则因为她是理科生无法报名。
20岁的她,认真学习着父母为她挑选的化学专业,虽然没有兴趣,但她不愿意荒废时光,依旧努力学习。她考过了英语四六级,进过学生会和社团,不过,没有谈恋爱。
22岁的她,成绩依旧名列前茅,差点获得保研资格,报送失败后她决定考研。虽然对本专业无感,但她依旧选择了自己的原专业,可能是害怕跨专业考研会失败,或者是她自己也不知道跨考哪一个专业。
至于为什么考研,可能是身边人都在考吧,就像当初文理分科选择理科一样,摇摇摆摆地从了众。
24岁的她,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了985高校的学术型硕士,兴高采烈的她,还没有意识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区别,本科生是天天上课,学习,考试;而研究生是天天做实验,看文献,发论文。
在那一批考研成功欢天喜地上岸的学生中,他们中的大多数,其实都未意识到,读研的真正意义。又在读研期间,默默痛恨自己,为什么当初选择读研。
02 从校园到社会
25岁的她,谈了恋爱,找了一个同学校的普通男孩,是她真心喜欢的。虽然没房没车没存款,但是两人感情很好,对未来也很憧憬。他们决定毕业之后,去同一座城市打拼,攒钱之后去全世界旅游。
26岁的她,升入研三,要毕业了,在忍受了三年日复一日的实验后,她决心找工作绝对不再找与化学相关的了。于是她疯狂地海投简历,人力岗,行政岗,营销岗···但凡没有专业限制的岗位,她都去面试了。
讽刺的是,在这些面试中,她遇到了不少本专业的同学。原来,这帮读到985硕士的高学历人才,关于自己的专业和工作选择,一样迷茫。
在秋招的季节,校园语言世界中,似乎只剩下了疑问句。
来自招聘企业的疑问:
你为什么选择我们公司?你为什么选择这个岗位?你为什么不选择你本专业的行业呢?都读到研究生了,你们这帮孩子却都不愿意从事化学事业,我都替你们可惜啊···
来自同样无奈的学生的回答:
本科阶段,虽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是也不排斥,于是就接着读研了;没想到读研之后的生活是这样的······没有热爱,真的坚持不下来。
来自这帮即将走出校园的学生的疑问:
我不喜欢本专业,那我应该找什么工作?为什么从小到大都那么优秀的我,现在找工作总是被拒?从小到大做了那么选择题,为什么人生的选择题我一道不会做?梦想这个东西,我曾有过吗?
来自社会的回答:
梦想,不能当饭吃。爱情,同样也不能当饭吃。你去考公务员吧,去考教师编当老师吧,去事业单位吧,你要找一个有房有车的男朋友,你要找有城市户口的···
03 从迷茫的学生,到焦虑的职场人
28岁的她,在一家企业的市场部工作了两年。
虽然依旧迷茫,但她感觉自己还是有点进步的,至少她不再是那个只会听父母话的木偶。她没有考公务员考教师编,她选择了北漂。她的男朋友没房没车没城镇户口,但是她相信他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但是,她又陷入了新的迷茫,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她并不适合市场部营销策划的岗位,而她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在现在的工作中似乎也派不上用场。
比起人际交往,她更喜欢独处;比起管理者发展路线,她更喜欢专家型路线;比起组织协调,她更适合分析思考;她发现寒窗苦读那么多年的自己,最明显的优势是她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于是,她计划着从市场部转行···
这些看起来最基础的认知,她到了28岁的时候,才知道。
没有人告诉过她,如何找工作,如何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道路,如何获得自己职业的成就感。
现在回过头来看,她想起自己在校园招聘时,人力、行政、后勤、销售这些岗位来者不拒,其实那时的她,根本还不了解自己,更不知道什么叫职业成就感和职业匹配度了。
再往前看,她想起自己大学选专业时,对不感兴趣的专业内容也依旧能取得高分,一向勤奋认真的她,想要做到优秀并不难(本科阶段);想要做到顶尖,没有点兴趣和热爱,真的很难走的更远(研究生博士生阶段)。
04 从现在,到越来越好的未来
时光的维度,单向延长,现在,年龄最大的90后,也不过31岁。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味道。我们的年龄,不应是让我们无奈的数字,应该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曾经。
小时候的我们,忙着读语数外数理化,关于“了解自己”这一本书,我们翻开的时候,已经长大了。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那就去了解更多选择。工作和婚姻一样,占用了我们下半生的几乎全部的时光。上半生的选择已无法更改,下半生的选择,请好好对待。
任何一种工作都具有两种属性,一种是基础因素,包括这份工作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等等;另一种是动力因素,是这份工作对你而言,是否能发挥你最大的价值,是否让你产生成就感,你是否认为这个工作很重要,意义非凡。
但我们大多数人在找工作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基础因素,却忽略了动力因素。如果一份工作,它基本满足了你的基础因素,即使它的工作内容你并不认为有意义也并不喜欢,你也并不会讨厌这份工作。
但是在我们从小到大的选择中,没有人告诉我们动力因素的重要性。没有人告诉我们,早早翻开“了解自己”这本书,越早越好。
上了那么多堂课 ,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去发现自己的先天优势,如何去寻找我们的热爱与梦想,如何把工作当做有意义的事业而不是谋生的工具。
独立意识成熟太晚的年轻人,会优先选择最赚钱的或者是最稳定的工作。其实,寻找最匹配自己能力特长的,最符合自己研究兴趣的工作,才能让你以后在辛苦劳动的时光里,感受到尊严和成就感。
人生这么短暂,热爱这件事情,太值得拥有了。而兴趣,则是产生热爱的源动力。
一份热爱的工作,即使会产生压力,占用业余时间,但是你觉得自己的劳动有乐趣有意义,所以你不会抱怨生活;
一个你爱的伴侣,即使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摩擦也有羁绊,但是这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所以你不会责怪命运。
文章开头的那个普通的90后,就是28岁现在的我,还在寻找热爱的路上。下一篇文章,希望与大家一同探索,如何把自己的职业兴趣发展成热爱,对于正处在发展迷茫期的年轻人和我自己,如何寻找一份自己能长期发展的工作,如何能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不迷茫。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让知识有趣一点”。
希望多年以后的某个清晨,我会带着对未来的憧憬醒来,而不是现在的迷茫和焦虑。也希望不再年轻的我们,早日找到自己的星辰与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