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对写作和阅读的习惯性认识出奇的相似:以为从小就读书,所以认为阅读算不上技能,也不需要学习,书拿来就读嘛。现在看,这种想法当然是错的,一是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二是读一本书容易转化成自己的思想却是件难事。
在没有读《谈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第一我不打算当作家,第二不打算从事写作相关的工作,以我现在的写作能力,随便写个游记,写个菜谱,写个小文,也是可以写出来的。为什么还要学习呀写作?书读的多,自然就会写的好。这么说虽然不错,但读完这章,我才深刻认识到自己的浅薄,现在的我连写作的第一个境界都达不到。
一、四个境界
朱先生把写作的精进过程分为四个境界:“疵”,“稳”,“醇”,“化”。
这四个境界听着有点玄,朱先生用一个浅显例子做了非常好的解释:
作文有如写毛笔字:
1. 初学时,笔拿不稳,的腕运用不自如,所以结构写的匀称,笔锋无力,写的字常是歪的,毛锋是笨拙扭曲的。这时一篇字偶尔有一两个写的还行,通篇看全是毛病。这便是“疵境”。
2. “疵境”是每个初学者的必经之路,如果他略有天资,用力勤,多看碑贴笔迹,多临摹,多向书法家请教,他对于结构用笔,分行布白,规模法度,手腕运用灵活了,就可以写出无大毛病、看得过去的字。这就是“稳境”。
3.再进一步,就须再加揣摩,真草隶篆各体都须尝试一下,各时代的碑版贴札要多读多临,然后写出自已的风格,这时写出的字就算艺术品了,或奇或正,或瘦或肥,都可以说得上美。这便是“醇境”。但这不是极境,任何人只要一下功夫,功夫成熟了,都可以达到。
4.最高境界是“化境”,不但字的艺术成熟了,胸襟学问的修养也成熟了,艺术修养和胸襟学问的修养融成一片,于是字不但可以见驯熟的手腕,还可以表现高超的人格。这种极境只有极少数幸运者才能达到。
作文正如写字,进益程序便是 “疵”,“稳”,“醇”,“化”这四个境界。
二、两个要素
四个境界的两个要素:天资和人力
人力不可少:否则始终不能达到“稳境”和“醇境”
天资更不可少:否则达到“稳境”和“醇境”有缓有速,“化境”却永远无法望尘。
简单说就是,不下功夫,第二三境界你都达不到;下了功夫,天资好的,可以早达到二三境,天资差的慢一些达到二三境;但没有天资,最高境界却是永远望尘莫及。
三、什么样的作品算是达到”化境“了?朱先生给了书单:
1.言情文:屈原的《离骚》陶渊明和杜工部的诗
2.说理文: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楞严经》
3.记事文:《项羽本纪》《货殖传》《红楼梦》
其余名家作品在都止于”醇境“或是介于”醇境“和”化境“之间。
”稳境“和”疵境“不用举例了,你我大概都在这个境界中徘徊。朱先生实在太谦虚了。
四、对于咱们普通人,就力争脱离“疵境”达到“稳境”,那如何达到稳境?
稳境虽然平淡无奇,却极不易做到,而且不经“稳境”,较高的境界便无从达到。从“疵境”到“稳境”需要下功夫学规模尺度。
规模尺度分两次层:
1. 抽象的:抽象是文法、逻辑、古文学家所谓的“义法”,即西方人所谓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心理学,修辞学常识
2.具体的:具体的规模尺度须要模范作品中去找。
文法、逻辑、义法等在具体实例中揣摩。
对初学者,模范作品在精不在多,精选熟读透懂,短文数十篇,长著三数种,但忆可以作为达到“稳境”的基础。
五、读作品的方法
1.读每篇文字须在命意、用字、造句和布局各方面揣摩;
2.字句段三项都有声义两方面,义固然重要,声音节奏更不可忽略。
六、习文
第一步模仿,第二步集合诸家的长处,加以变化,造成自家所特有的风格
练习作文,一要不怕仿模,二要不怕修改。多悠改,思致愈深入,下笔愈稳妥。
七、”疵境“和”稳境‘之间迂回
在从疵境到稳境的过程中,我们的写作风格会不停变化,很可能回到另一种“疵境”,由于这种疵境进入“熟境”,就象我们练习写字一样,楷书习好了,再去习隶书的时候又要从疵境开始。
从现在开始脚踏实地从头开始吧,先求能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