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的《浮生六记》也如《红楼梦》一般,是一本有着“残缺美”的清代文学作品。
《浮生六记》该书只有前四卷是沈复的自传随笔,此书有遗缺,成书时有“六记已缺其二”的注解。后两回的《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是后人伪作,所以我都没有。这可能是我看书的一个怪癖,就如我看了很多次《红楼梦》但是后续的四十回却看的很少很少。
现在通行的120回《红楼梦》也只有前80回是曹雪芹所写,原本该书是全的,但在借阅抄录中遗失了很多文字,包括结尾。
《浮生六记》是以沈复和他的妻子的夫妇生活为主线的,我看完前两卷“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后很感动。我的感动不仅来源于书中他们夫妇两人“布衣素食,可乐终身”的至诚至爱的真情,而且我通过前两卷看到了沈复对他的妻子陈芸的理解和尊重。
在那个讲究“三从四德”和“以夫为纲”的旧社会里,一个丈夫对妻子的这种理解和尊重是很难得的。
另外沈复夫妇两人是在13岁订婚,15岁结婚的,直到25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这点让我很意外,我一直觉得在那个年代里,女人为人妻后“一年无所出”应该是一件很大的很严重的问题。但陈芸做了沈复十年的妻子,做了沈家十年的儿媳妇之后才生了第一个孩子;十年内也是和丈夫出去游山玩水,甚至还住在别人家里,这一切也没有受到公婆的指责,我觉得很不可思议。就这一点搁到现代社会,结婚后十年没有孩子也会饱受催生的压力。
沈复还怂恿陈芸乔装打扮,穿男装出去游玩,在那个女子理应“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时候,我觉得这一个行为包含着沈复对陈芸深深的爱意、包容和理解。
所以我看头两卷还是很佩服他们的,“愿生生世世为夫妻”的图章是那么的浪漫。
但是看了后两卷,我觉得不太舒服。头两卷里的沈复给我的感觉是“远离世俗”、“超然洒脱”的有识青年后;后两卷我看到却是“不能承担家庭责任”的一个懦弱又无用的男子。
看到陈芸因为贫困“至死不肯就医”,拖着被病痛折磨的身体绣“心经”,临死了还对沈复深情满满,我就可怜她嫁错了人。
看到他们的儿女因为沈复替人担保而背上债务,又因为家庭矛盾不能住在家里要住到别人家避祸时,因“但是若把儿女都带去也不便”就一个做了别人家的童养媳,另一个跟别人出门做生意,就可怜他们姐弟俩投错胎,生错了人家,摊上了这么一个不负责任的爹。
看到她女儿给自己寄来“父亲病危”的书信,只因为怕“触动家庭旧怨愤”,就犹豫着要不要回去,结果连他爹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我就可怜沈稼夫生了这么一个没有担当没有孝心的儿子。
《浮生六记》全文一共六卷,我只看了前四卷。在这四卷里,当家庭发生变故时,我没有看到沈复的担当,在陈芸得罪了公婆时,我没有看到沈复这个丈夫出面周旋。不管是是事业上还是家庭里,我都没看到他的担当,并且他还要靠陈芸“拔钗沽酒”来维持他和朋友间的玩乐,靠女儿“质钗典服”来维持生活。沈复还留恋女色,不仅和风尘女子往来密切,而且是“合帮之妓无一不识”。
种种细节让我越来越讨厌沈复,他就是一个披着“布衣素食,可乐终身”的外衣的一个懦弱的不负责任的男人。
他在第一卷开篇写到“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被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递及焉”也只不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用他和陈芸最美好的爱情用来掩盖最残酷的结局罢了。
六个太阳·金
2017.8.5
题外话:陈芸出生后个把月,曹雪芹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