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教什么》阅读笔记
正如前言所说,这是一本值得慢慢读、需要用笔来读的书。有意思的“工作坊”式的编排体系,读来很有参与感,有被卷入其中的感觉。
从观念上,本书厘清了当下习作教学的一些问题所在:1.写作文体主要为散文,狭隘呆板,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实际需要。2.写作缺乏对象意识,为表达型而非交流型的写作,没有语境,极度封闭。3.习作指导没有针对性,往往从写作知识的角度入手,通盘考虑,而事实上,作为母语写作,学生的问题通常不是结构性的整体缺陷,而是局部性的要素缺失。
纵观各个专题的讲座,本书的核心主张是提倡交际语境写作,将写作的目标指向学生真实生活应用与生命成长本身,有效解决为什么而写、写什么、怎么写这三个问题。
从全书上来看,最让我受益的是,它破除了长期以来困扰我的一个情结:完整的知识体系。它让我终于可以放弃寻找甚至构建这个宏大体系的妄想。它告诉我们写作课程是属于“处方”性质的课程,其要旨在于改进写作学习,而不是描述写作学习;不是侧重知道某个知识,而是侧重知道怎样去做。正如章熊先生所言:写作课程是实践的规律性概括,而不是知识概念的逻辑性堆砌。学生的言语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因此需要注重针对性,而不是过于强调系统性。写作课程应该关注动态的研究,而非静态的分类;关注能力的发展过程,而非学科系统框架;着眼于行为的引导,而非概念的辨析。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学生不是零起点是半成品,他们的写作困难通常都只是局部的梗阻,而非全体坏死。习作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研究并且并构学生写作活动中的迷思概念。
在这个基础上,邓彤老师提出了设计微型写作课程的主张。该课程不根据学科知识以及逻辑体系来划分,脱离对宏大内容的依附,而转化为一种“小片段,松散连接,一直处于动态重组中”的信息单元。微型课程的价值可以借助目前在国际上流行的“教育超市”的隐喻得到较好的阐释。该隐喻认为学校所提供的各类课程应该像超市中的商品一样,追求的是实用,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追求系统性和丰富性。
微型写作课程的核心主题是来源于学生写作中的实际困难和常见不足。同时写作学习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累加式的过程,而是一种非线性的不断往复的过程。因此微型写作课程片段化或松散连结的状态使它总是可以不断基于学生写作困难而展开,根据学生的水平兴趣和学习风格,不断调整内容方式,有效处理差异化的学习内容。
这种微型写作课程应该是接下来研究关注的重点。
在具体的技术操作上,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的启发。
比如书中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写作学习活动。它不是纯粹的课堂活动,而是基于写作的关于写的实践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写作知识,获取写作经验,改善写作能力。周子房老师《作文里的时间》这个课例就对写作学习活动做了很好的印证阐释。写作学习活动有哪些形式、分类,操作上有哪些注意点,值得进一步探索。
另外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对读与写的关系做了比较深入浅出的说明,它让我能够理解到的部分是阅读可以促进写作,无论是词汇积累范式建构还是提高学生语言敏感性的方面。但要注意的是:1.为了阅读、为了写作这两种读写结合的价值取向不是完全割裂,非此即彼的。2.并非每篇文章都可以读写结合,因为大量阅读的文本是远高于学生的水平的,阅读它是高位的。同时阅读当中有一部分的目标只是为了感受,也没有必要一定让学生读写结合。3.语言习得型阅读的意识与方法是值得日常教学时关注的。
总之,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时而澄澈时而混乱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让我快乐。
推荐指数:四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