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就是从最近两年,开始害怕看到每年一次的体检报告。因为再也不像几年前那样,报告的首页“体检小结”处干干净净的啥也没有,随手翻翻便大摇大摆地把它丢一边。近两年的报告首页,总是会有一两项“疾病解释及保健建议”,让人心里忐忑,甚至不得不再次折腾着去复查、治疗。
如果说身体健康是一项资产的话,那么,在30多岁之前,它是一项净资产。你都不用担心它,在意它,投资它,它会给你源源不断的生命动力,供你生活、工作、学习、娱乐。而35岁以后,它似乎开始转变为一项背有负债的资产,尽管也具备提供生命动力的效能,但也需要你不断的去关注它,花费时间精力去投入它,以减少它的负债部分。
在最近的一两年,深刻地感受到了。开始越来越注重食物本身的质量,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在美味面前胡吃海喝一番;准备了蜂蜜、柠檬、红茶、枸杞等各式泡水喝的物品,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一杯茶水管一天;每周游泳健身已坚持一年,而不再像以前那样周末家里瘫。然而仅仅这些,完全不够,“健康”张着一张大嘴,贪婪地要吸掉你更多的时间,还不时让你的器官出一点小毛病,让你瞅瞅它的威严。
经常看到一些文章,说成年人生活里的不容易。为了工作不容易,多少的辛苦和委屈才能在职场上有一席之地;为了房子不容易,多少的省吃俭用存款才能真正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为了孩子不容易,花费多少的时间精力才让孩子在同龄人中不被落下……成年人的世界,不敢倒下,也不敢抽身离开,因为身边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所以,成年人最怕的是生病,最容易被打败的,是自己的“健康”。
虽说身体是自己的,但我们并不能完全成为“健康”的主人。生命的自然规律注定了身体器官的损耗会让人逐渐变得像一部老化的机器。但我也不愿意成为“健康”的奴隶,早早地便在3、40岁的年纪里,将生活的全部意义和重心,都交给它。
有一次陪一个老朋友去看望她的父母,她父母70多岁了,身体不太好,在她父母家里,基本上就没有离开保健品、药店打折、养生节目之类的话题。我知道,在他们那个年纪,健康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绝大部分意义。
我也想起了大学时代,室友一直秉承着的一句人生观“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以及她对此的践行——常常通宵刷剧,中午不吃饭减肥等等。
突然看到了“健康观”这个话题下,不同人群对其解读的两个极端。
在从青年走向老年的生命阶段,中年,既不能对健康肆意挥霍,也没必要成天为其忧心忡忡。正视它会在岁月的洗礼中逐渐磨损的事实,以便在某些器官不小心出现问题时有勇气接受和积极面对;积极的坚持锻炼它强劲它,以延缓它的机能退化速度达到“尽人事听天命”的心安。
我是写职场文的。其实中年人在职场,也应该是这样一种态度。既不放弃在职场上的进步和追求,也不过于在意职场上的得与失。写文章,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