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枚金币》,在讲到第三次得到金币时,老人仍然把儿子的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这次不是笑了笑,走开,而是“受不了了”,我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儿子这次会“受不了”?孩子们都能说出是因为这次的一枚金币是儿子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得来的,所以他才倍加珍惜,看到父亲把自己辛苦得到的金币扔进火炉,自然会“受不了”。我接着又问:“此刻儿子的心情是怎样的?文中的‘受不了’包含着哪些心情?”孩子们踊跃发言:着急、愤怒、痛苦、难受、、、、、、我顺势提问:“作者直接写出了这些心情吗?那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法来表现这些心情的?”孩子们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文的25、26自然段: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事,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原来作者是通过对儿子的动作描写:跑、抓出、叫道和语言描写来体现儿子当时“受不了”的心情。
“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没有直接写儿子多么愤怒,多么难受,而是通过对儿子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间接表现儿子的心情。”孩子们恍然大悟,“我们平时作文中表现人物心情大都是直接写我好开心呀,我感到非常难过,这样来表现人物心情,读者会被打动吗?”孩子们使劲摇摇头,“所以我们也应该像作者一样,不直接描写人物心情,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来间接表现人物心情,这样写人,人物就活起来了。”孩子们点点头表示同意。 我当时就想:现在如果喊他们马上用这种方法来写一个片段,孩子们不一定写得出来呀。我突然想到了创设情境,对,给他们创设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不但是我说出来,而且还要他们演出来,写就变得容易了。我微笑着对孩子们说:“我们来做个游戏吧,老师说一个场景,你们来表演。”孩子们欢呼雀跃,高兴地跳了起来。
第一个场景:小明回到自己座位,看着桌子上躺着一份试卷,打开一看,100分,小明高兴极了。孩子们马上把自己当作了小明,体会了一次得97分的快乐,有的同学拍着手说,有的同学跳得老高地说,还有的同学不停地拍着桌面说、、、、、、 第二个场景:小明看着46分的试卷,伤心欲绝。孩子们马上转换心情,动作大变:有的耷拉着脑袋自言自语;有的双手颤抖,不能发声;有的两眼无神,表情呆滞;还有的更是叫苦连天、、、、、、看着孩子们都挺入戏的,也都亲身体验了一把,紧接着我喊孩子们选择其中一个场景,把刚才表演过的写成一个小片段,孩子们都没有多抵抗的意思,自己就开始动笔了。
收上来后,发现小朋友们写得还不错,比如:
1、小明考了100分,他把试卷用力往上一扔,都快扔上天了,他一蹦三尺高,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嘴巴张得比碗还大,大声叫道:“太好了!我考了100分!我终于可以给妈妈一个交代了。”
2、小明考了100分,高兴得手舞足蹈,连蹦带跳,他又把卷子小心翼翼地捧在手里,生怕掉了一样,激动地尖叫起来:“我真的考了100分,是真的耶!”
3、我看到了卷子上鲜红的分数—46分,“我的天哪,46分!”手中的试卷情不自禁地往下掉,我的手还在不停颤抖着,霎时间,天空中仿佛乌云密布,花儿好像也枯萎了,草儿也为我落着泪,就连教室里的黑板也看我不顺眼,板着一副脸,我垂头丧气地走出教室,边走边念叨:“完了,完了,这下没戏了。”
4、小明考了46分,他看着卷子上鲜红的大×,眼洞都空空了,像吃了安眠药一样,双脚发软,都站不稳了,无力地说:“糟了,完蛋了。”
5、小明考了47分,他静静地看着试卷,深深地叹了一口长气。卷子好像玩滑梯似的,从他手上滑落下来,掉在了地上。可他却没注意到,身体一动不动,犹如一座雕像,心里空落落的,自言自语着:“这下可完蛋了,回家肯定要吃一顿‘竹笋炒腊肉’。”说完,他便拖着沉重的脚步出了教室。
看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语言情境,先做再写,孩子们写作就不会言之无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