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格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跟随成功者的脚步,不如高人点悟;高人点悟,不如在实践中自觉自悟。——林格小语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讲的比较多了,不过,常讲常新,今天再和青年教师们谈几点我自己的体会、收获。
1 、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
众所周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于易经。不过,许多人认为这句话是用来励志的,且通常是处于奋斗中的人们的座右铭。
其实错了。“自强不息”讲的是天道,即天地运行的规律——变化与更新,天地之间,所有事物都是变化的,这是天道。你上午看见的一棵树,下午已不是那一棵树了,只是有时我们察知不到它的变化而已。
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一个成员,存在与发展之道,在于顺应天道的“变化”与“更新”,主动自我更新,不断学习,学无止境,如此,才可以顺着天地之间的大规律走,让自己健康、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反之,不去顺应“变化”和“更新”的大规律走,就会被天道淘汰。人不灭你,天一定会灭了你。
常有人问我,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我总是告之“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这是从“自强不息”这个至道中推演并证悟到的。
每天坚持自我更新,温故知新,像知了褪壳、蛇褪皮一样,日日不息之功,这是“自强不息”的真正含义,这四个字,应当成为我们的信仰。
2、真正的学习,主要是“在事上磨”,有余力才去读书。
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读人、读事、读天、读地,在具体事情上学,在日用常行上学,有余力,再去读书,读了书也在具体事上去磨,学而时习之,还要经常演练,练习,否则学不会。
我们很少有东西是在书本上学会的,大部分是在实践中自己总结、反思、体会到的,然后再看书,有共鸣,有印证,再仔细研读,顺藤摸瓜再找相关的书来读,总结提高,系统整合。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随成功者的脚步;跟随成功者的脚步,不如高人点悟;高人点悟,不如在实践中自觉自悟。
可见,“读万卷书”只是用来垫底的。不可夸大读书的作用,知行合一,事上琢磨,切己体察,这才是学习提高的根本精神。
说到这里,强调一下,我并非淡化读书尤其攻读经典的作用,而是将攻读经典置于底部,就像汽车的底盘,底盘厚重了,平时没用,加速时、遇到坑洼时,就可稳定,甚至可以救命。
然而,真正让我们中的一小部分优秀分子的道德水平、精神结构、审美精神、内心高度得以提升并奠定的,并不是这些经典,而是实践,是在事情上磨出来的,化解了多少的难受、痛苦、黑暗之后,抵达高处,自成体系。
然而,人若没有建立那个“底部”,即:精神上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作为人生的“汽车底盘”,是经不起“磨”的,有多少曾经优秀的人渐渐地走向了庸俗、功利、世俗,沦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3、我推崇的人的精神生长规律:一是戒懒,二是戒傲。
(1)关于戒懒。
某一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戒懒。
那么,什么叫戒懒?
《中庸》说:“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则强。”别人一遍能做到的,我做一百遍;别人十遍能做到的,我做一千遍。果真这样做,即使是愚笨的人也一定变得聪明,即使是柔弱的人也一定变得坚强。这个叫戒懒,戒懒就是:让心立起来,真诚,不自欺,也不欺人,越是聪明的人越愿意下笨功夫。
上次与皇甫兄对谈,讲到蛇褪皮,蛇每年褪两次皮,而我们这些教育人,都是每月、每周、每天在“褪皮”,不断自我更新,日日不断之功,三个月就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去了,别人要追上,至少也要这样下笨功夫十年。这并非毅力和坚持,而是生知安行,学知利行,终而知行合一,成了习惯,一天不褪皮,就难受。
人身上之所以会长出“懒筋”来,主要原因是人性之弱点:凡事喜欢找借口。其实,找一个借口,就烂一条根。
(2)关于戒傲。
为什么有人做了二十年、三十年的一件事情,比如教育,似乎还在门外晃荡,不得其门而入,更不要说“登堂入室”了?
关于入门,有人批评孔子时,子贡说:“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我师父,道德尊崇,仰之弥高,他的门墙只有数仞之高,但如果不得其门而入,站在外面看,只看见墙,看不见里面气象和威仪,这不奇怪。
这段话讲得太好了。讲的是做学问、做教育甚至做一永续之事业,要进去学,不是站在外头看。
而得其门而入,就只需要做好一个字:敬。无敬者,无门可进。无敬,表现在两种方式:一是道听而途说,入之于耳,出之于口。二是有胜心。自以为今人胜古人。现在有很多人甚至大学教授,对于高人之大学问,评论起来,语言轻佻,居上临下,站在墙上指指点点,甚至以挑刺为乐。此两种者,不得其门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