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国颂
咀嚼完《故乡的滋味》,超越了《飞鸟与射手》,进入到更高的境界,我以为就是呈现思想光芒的时候了,果然《游来游去的鱼》,韦国先生的第三本文集,就坐实了我对他最好的期待。
一个人能做多少事,做多大、多好,固然与他的能力有关,但如果没有一种执着的毅力、没有思想光芒的照耀,少了对前行生活的激情以及观照现实的思考,其能力又能从哪里去找到契合的平台得以施展。真正的文化人,不会说自己舞文弄墨,就像一个武术高手不会让人以花拳绣腿看低自己一样。写作终究不是识文断字那般简单,她除了需要生活的历练、岁月的积淀,更多的就是思想。17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帕斯卡认为“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韦国这本新文集《游来游去的鱼》,如果就体例来看,和《故乡的滋味》《飞鸟与射手》没有大的不同,表达中依然不舍故乡,斗龙港、荷兰花海等等,讲述的还是身边的人和事,亲人、同学同事、乡邻街坊,曾经或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作为叙述和表现,这都没有什么,关键的地方在于作者在“此在”写作过程中,对同类题材下不同素材的审视角度有了位移,在表现的张力和对选材的挖掘上有了明显的纵深。都说“写作是一个修炼的过程”,你在写作表达的一个人一群人、一段故事,一个人一群人、一段故事也会反噬你,甚至于在写作的无形中改造你。它是真正的“大象”。到达这样的境界无疑会是一种创作的自我救赎与自由解放。
《游来游去的鱼》,作为作者在这个春天泛出的一片新叶,在思想光芒的辉映下,我们仿佛重新置身于作者有过的生活中,世界很大而我们却总能在文字的天地里,找到我们共同的审美与不舍,这就是我们对一种热爱执着的结果。“执着是一种对目标持之以恒的追求和努力,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始终不放弃,直到达到目标。执着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它促使人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畏困难,不惧失败。执着的人不会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会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不断尝试、调整、再尝试。”《游来游去的鱼.执着》韦国先生确实是对所有美好的东西有执着追求的人。他的昨天、今天,或者下一个不期而遇明天,他身处不同的环境,财经、教育、群众团体、政府机关……他的阅历不算少,说他干一行爱一行,群众基础、百姓口碑都不差,这是事实。“在区政府工作,忙碌,加班加点,算是常态,有时候会办事情直到深更半夜。”“努力当好‘店小二’,依法依规服务,快服务,优服务,千方百计服务到位。真不是喊口号,在其位谋其职,形势催人也逼人,没有理由不竭尽全力。”(《游来游去的鱼.你是幸福的,我就是快乐的》)真是的,和韦国相处时间长了,你不但能从他身上感受到他待人接物与生俱来的大善大美,更有带着乡土本色的那种率真。比如,他爱绿化、爱每一棵树,他会不顾一切地要和砍要树人理论:“‘爹爹,你为什么要砍柳树?这可是小区公共绿化啊!’我忍住心中的火气,尽量语气平和地说。/‘柳树,夏天会有洋辣子。’他轻描淡写地说,完全没当回事。/‘我住这儿好些年了,也没见过树上掉洋辣子。爹爹你才搬过来不久,就说有洋辣子,没道理吧?再说,这树长在绿化带里,有洋辣子也不会害着你啊。’我实在心疼这棵大柳树。”
(《游来游去的鱼.轮回》)当然,与人理论归理论,当这棵树最后还是被砍了,作者还是有着自己的思想:“我可不愿因别人的过错而损毁自身形象。”
什么是形象?高大威严是形象,谦卑亲和也是形象,而思想恰恰藏在形象之后。为官从政讲究原则,作文做人追求品味,这是韦国的形象,也是他着力于笔下人和事的主导因素。尼采说过,“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多少年来,生活中的平凡琐碎、喜乐忧怨,没有像一根绊子裹住韦国奋力前行的脚步,相反,生活的每一次积淀,都给了他思想的升华,然后文章,然后就有了足够的赋予,收获一条优美而灵性的《游来游去的鱼》。
《游来游去的鱼》,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是一本散文集,因为那里面有好多超越散文体的写作,比如,《多虑了》《遇见》小说式的,更有《文字的力量》以童话体出现,《双向奔赴》《过去的作用是把你带到现在》等则是以杂文随笔的方式写成。把不同文体在同一类主题的集中下归拢,这自然属于文集的范畴,这也没有什么。因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写作,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素材,这是作者写作的自由。作者热爱生活,用笔用心记录生活,记录他的曾经和过往、内心和外表,这是生活的真实,更是文学的真实。说要中心提炼、主题深化固然重要,谋篇布局、详略得当也必不可少,但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写作思想的指导。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每天很容易被层出不穷的事件和耀眼的网红所吸引,却容易忽视身边那些平凡人的生活琐事。《游来游去的鱼》作者虽然从政,在很多场合处理很多事情时,需要他临危不惧、居高临下,这是使命担当,然而到了文学的境地,作者却自然地将自己置于一个平凡的社会人来描述。在《人间有味》里,他会怕亲戚过来,没接电话而善意谎言,而当妻子念叨“‘看这礼盒,外面一层硬质包装,里面几只塑料瓶,粽子又是真空塑封……他们,自己舍不得吃却送给我们,真是!’老婆仔细看了看礼盒,发表感慨。/‘自己舍不得吃却送给我们,真是!’这句话,我默默听进心里去了。”此时,作者的“听进心里去了”和“沉默良久”的思索颇有异曲同工“递进”的意味,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递进”,我们才得以把一些本看似微不足道的琐事,升华到向读者传达生活的真谛和人性光辉的境地。细腻的笔触也罢,独特的视角也行,但对客观事物的细致观察和真实描绘,是我们进行文学的前提和必备的基本素养。就像作者在《九月第一骑》对树的描写:“这个路段,最常见的景观树是红榉。此时,叶子已微微泛黄,看上去也有点儿发干。到深秋,几乎整棵树就变成了橙红色、红色。”“栾树开始开花,嫩黄色的,和枝丫相近的颜色。过些天,花的颜色开始变深,深得像是碎金。”“到这个季节,有好几种树都结了果子。果子可以吃的,好像只有红叶李(紫叶李),果子就叫‘李子’,吃起来酸酸甜甜的。不过,我真不希望景观树结下能吃的果子。为什么?因为能吃就会有人摘,而摘的人往往将树枝拼命地往下拉和拽,常常将枝条弄断了,甚至有较粗大的枝桠被折断。”看看,这里又是一种“递进”,从客观描述到主观夹议,也就是中国传统文论里谈到的从“物境”到“意境”之说。都知道眼前所有飘过的云彩都不是真实的天空,但如果我们把“云彩”当作一种文学描写的“物境”,那丢掉了“物境”云彩的天空,它的“意境”又必定是索然无味的。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而韦国的这部《游来游去的鱼》文集正是以其真实的生活场景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出了作者在架构作品脉络时一种游刃有余的艺术境界。所以,我们说,一旦缺了对“物境”的精准把握,也很难让“物境”产生以至上升到强烈的、能感染人的“意境”。天空藏在浮云的背后,我们要做的就是假借,以人生的阅历和修养、以思想、以审美的情趣,为作品于无形中营造起“意境”的氛围。《难得糊涂》中,作者写了一件介绍年轻人婚介对象的事,“主人很为自己孩子的恋爱问题着急,也很直率地表达出来。她的孩子比较优秀,大学毕业之后出国读研,学的是‘经济会计与金融’专业,目前在上海工作,就职于北京一家国资管理单位的驻沪分部。孩子工作能力较强,而且他们家已经在上海的较好位置购了房。用普通工薪阶层眼光来看,这样的条件,可以说非常好了。”无奈,因为女方对男方身高上有着严格要求而屡屡不成,所以作者“这次我没有接话。”进而生出感慨“难得糊涂”“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外貌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它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一个人的内在品质才是决定恋爱和婚姻成功的关键。过分注重外貌可能会导致我们忽略了其他重要的方面,如性格、价值观、共同兴趣爱好等等,可能会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人。”这种感慨,既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披露,同时又把作者的思辨摆到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在阅读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文以载道,人重教化。好的文学作品可以缺少宏大的叙事和夺人眼球的情节,但绝对不能没有思想和灵魂。只有当表达和思想高度统一,我们说的“物境”才会真正活化为“意境”,才能使作品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一切平凡都根植于不平凡,所有智慧都成于思想之后,咀嚼故乡的滋味、感觉飞鸟与射手,一切都是为了寻找生活的真谛,让自己也让读者体味我们不仅要知道从哪里来,更要明白我们往哪里在去。《游来游去的鱼》里,大多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述,家事国事天下事,几乎都有涉猎,作者爱运动、爱家人朋友、爱音乐文学,他的生活就是他的记录,他从不掩饰自己,不违心去做任何一件事情,他会动气也会怼人,他是一个活在真情实感世界里的人。说实在的,一个具备这样品德和质感的人,在文学道路上还是可以走得更远的。
这里,我要特别说说《跨年》。这是一篇在全书中无论从文体还是篇幅以及选材用材的别致上都值得拿出来聊聊的作品。《跨年》是由以月号标记的《喜从天降》《羞愧难当》《心安理得》和《载歌载舞》《酸甜苦辣》五组文章构成,时序从年底的12月28日夜一直持续到12月31日晚的跨年。怎样写跨年,我们当然有多种写作手法上的选择,然而作者却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定。他一如既往不改初衷,以手笔写本真,把疫情之后得知兄弟要从京城回来的消息,作为跨年的主线,撩开生活的面纱,写下弟弟成长的经历,读起来过往的记忆、门前屋后的炊烟、乡情、亲情,一起都会像潮水般涌上心头,那种期待中团聚的激动,很难使人把控,以致差点都误了参会。一反常态,羞愧难当,作者在跨年中似是检讨似的把自己的内心坦露,毫不掩饰,也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让跨年的时光,让作者过得朴素、真实而心安理得。总之,载歌载舞也好,艰难困苦也罢,酸甜苦辣总藏在苦乐年华里。弟弟从在建筑工地干苦活开始直干到北京国企响当当的老总,他有成功的喜悦;亲人团聚、红包相让,里面包含着血浓于水割舍不了的亲情;还有文艺界叙旧、欢度跨年,那里面的任老师、张主席,以及为母亲癌症晚期而忧伤不已的宇培,这些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让你不由得面对岁月韶华而发出无限感叹:生活啊生活!
文学的形式是表现,而表现背后的是思想。把看似不相干的事物提炼整合,然后在思想的牵引下浓缩于一体,表达一个主题。过去有,比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后来也有,比如史铁生、阿成写京城、写哈尔滨的系列。只是当下,很多人、很多作家常常会忽视或者就是瞧不上这样的写法了,追蜂扑蝶固然很容易产生卖点、赚取眼球,但这样的结果一定短命的、不可持续的,文学本身需要的独立思想也必然会陷入无助和被流俗绑架。《游来游去的鱼》特立独行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始终以自信而乐观的生活态度,毫无顾忌的放手去写他认为值得为之一写的东西。当一个小孩羞于告知自己读职中时,作者这样描述:“‘考在哪所高中?’我曾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工作多年,对当地的学校不是一般的熟悉,就随口再问。‘嗯……学校不好。’他朝我看了一眼。‘是职中吧?’当地三所高中都是四星,不存在不好的问题。‘是的,职中。’他声音更小了。‘职中也挺好啊!人家说考上高中的,将来可能给考上职中的同学打工呢。为什么?因为不少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领先,但头脑灵活,也能吃苦,将来走上社会常常有所作为。前几天我参加一个聚会,一桌人除了我,几乎都是当年职中的同学。你相信吗?他们现在大多是老板,都风风光光的。’我是认真的,说的也是事实。”一问一答之间,思想灌输与人格教化产生的力量让小孩找回了自信,字里行间也让读者感觉到了文字的温馨。
思想就是观照生活的反映,鲜活的思想只有被赋予作品的形象,思想才会有了根植,它不会枯萎也不会空洞。它就如同一条灵动的鱼,在生活的大江大河里游来游去,不断捕捉生活中每一个值得珍惜和收藏的瞬间。
《游来游去的鱼》算是作者一次有为的突破,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它带给作者和读者写作与阅读的一种全新视角,以及产生的后续放大效应,都应该让我们充满想象的空间,收获美好的预期。正如卡夫卡所说:“书必须是凿破我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我愿韦国现在出版的《游来游去的鱼》这本文集,融汇《故乡的滋味》,不断在生活中汲取阳光和雨露,让《飞鸟和射手》在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以十八般武艺的高强,破除世俗的冰封,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感动与思考。
(管国颂,文化学者,盐城市网络作家协会主席、《湖海》文学执行主编、历任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盐城市政府文艺奖、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盐城市《湖海》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