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长教”是“长文短教”的相对概念,即把篇幅短小的课文进行“长教”。苏轼的《游沙湖》全文仅百字,却有着丰富深刻的情感内涵和教学价值。拟以《游沙湖》为例,分别从“诵读涵泳,感悟经典”“借题设问,背景导入”“补充生平,巧设悬念”“走进文本,读懂情感”“回扣主题,提升能力”五个环节探讨如何“短文长教”,进而充分挖掘“短文”的教学价值。
长”是指教师对教材进行细化的处理,使学生对篇幅较短、内涵丰富的文章进行深度的学习。“短文长教”重在落实“拓展”二字,是对语文教师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高要求。教师应更深入、更全面地钻研教材,有效挖掘教学内容的深刻内蕴,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知识结构、文学素养、答题能力上形成一个整体、丰富、精彩的课堂。这样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所接受的语文滋养自然也就丰厚了。
苏轼的《游沙湖》一文是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的推荐作品。在沙湖,苏轼遇到了一位医术高超的聋医。他们通过一种特殊的交流方式,即用手代替嘴巴,眼睛作为耳朵,形成了真正的默契。文章生动地叙述了二人交往的特点和游览清泉寺的经历,充满了趣味性。全文引于此: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游沙湖》是一篇仅百字的小品文,因课文地位、内容难易、考试要求、课时安排等因素,通常不被重视。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完成教学计划,常常将看起来不重要的几篇短文捏合到一节课,简单讲讲字面内容就一带而过。《游沙湖》虽篇幅短小、通俗易懂,但却以内容、情感和表达见长,讲好此文,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结构、文学素养、答题能力上有所进益,进而达到“短文长教”的目的。笔者拟就如何“短文长教,浅文深教”,以苏轼的《游沙湖》为例进行探讨。
(一)诵读涵泳,感悟经典
诵读涵泳即反复诵读,熟读精思,潜心涵泳。反复诵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可以将《游沙湖》的诵读任务分为三个阶段:咬准字音,教师范读;揣摩主旨,学生诵读;回望诗文,师生齐读。
(二)借题设问,背景导入
导入《游沙湖》一课可结合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师可借标题地名“沙湖”向学生提问:“之前学过苏轼的哪部作品也出现过‘沙湖’?这两篇作品的写作背景有什么样的联系?”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文开头原文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游沙湖》同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此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料将终老于此,因生计所迫,困顿不堪,乃往沙湖买田,道中遇雨。年近半百的苏轼遇雨得疾而求疗。谁曾想,寻医问诊给苏轼带来了一段美好的人生际遇。
借标题中的地名“沙湖”展开课文导入,不仅能让学生理清诗文创作的原因,还能让学生串联旧知,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从而将诗人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三)补充生平,巧设悬念
除了联系旧知,理清背景,教师还可以补充苏轼的生平经历,扩大课堂容量。据《苏轼词编年校注》记载,苏轼的词作共331首,其中涉酒词146首。饮酒和酿酒是苏轼在黄州时期主要的饮食休闲活动。教师可提出问题:“爱酒的苏轼,酒量怎么样?”
据考证,苏轼的酒量其实非常小。少年时的苏轼曾“望见酒盏而醉”,黄庭坚笔下苏轼的酒量是“东坡自云饮三蕉叶,亦是醉中语”,苏轼自己笔下的是“饮一盏而醉”,又或是“饮酒终日,不过五合”。但此段美好的人生际遇,最后苏轼剧饮而归。剧饮是豪饮,痛饮。酒量不大的苏轼为何会在大病初愈时痛快饮酒呢?这样一讲,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增加了课堂的趣味与悬念,做到了有内涵、有价值。
(四)走进文本,读懂情感
《游沙湖》一文的引言说:“‘流水能西’‘黄鸡休唱’是理解本文的关键。”教师常简单地提提苏轼旷达乐观的情感,就不了了之了。但学生对于酒量不大的苏轼为何会在大病初愈时痛快饮酒的复杂情感进行深层次地理解是比较困难的。
《游沙湖》一文紧紧围绕“异”字展开,在结构上分为“交游——游观——顿悟”三个层次,在每一层次中都能找到苏轼剧饮而归的原因。
第一层次“交游”写了三件事:沙湖的基本情况;认识异人朋友庞安常的经过;苏轼与庞安常的生平类比。在导入环节,笔者补充了苏轼沙湖买田的具体原因为被贬后生计所迫。但文中只字未提,只是简单叙事。其次,苏轼与庞安常的类比衬托出苏轼以手为口,以纸画字的天赋异禀,不仅不能像庞安常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反而遭人构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