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散乱中的法度
文:杨庆瑞
(1)
看到华人所在之处皆以各自的方式庆祝春节,方式是花样迭出,有传统,有新意,有豪放,有温婉,有直白,有含蓄……
无论以哪种方式,人们表达的辞旧迎新的美好心愿是没有差别的。围绕着表达美好心愿,也有人用着非正常的搞笑方式,类似于说对口相声里面的捧哏角色,不惜挖坑给自己,博得大家一乐,这也算是为世界各地春节带来欢乐的一个贡献吧!
无论方式如何花哨,也就是图个热闹,讨个吉利,释放点旧年不爽,攒上些新年力量!
表达主题思想不变哈!
2
说到主题思想,想起来早年读书时的情景。
语文老师为一中年男子,脸上架着瓶子底一样的厚玻璃片眼镜。
他上课给我们讲解何为散文,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口吻说:“形散神聚,文无定法!”
有学生问道:“是不是只有朱自清《荷塘月色》那样的才算散文?”
老师:“NO,散文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岂止是一段抒情小品文能完全代表的了的?”
于是老先生便从先秦散文谈起,说到汉代文章,说到魏晋文学,下到唐宋,再到明清,又讲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白话散文,还有当代散文。一路讲下来,老师讲得神采飞扬,口若悬河。
好不容易刹住车,发现台下一片学生已经趴在课桌上与周公神游去了。
后果很严重,老师给了一个作文作业,让写一篇指定散文体裁的文章。
当大家慌做一团去抢夺和研究老师的课堂笔记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那副厚眼镜玻璃片后面的坏笑。
老师下课,口里念叨着“形散神聚,文无定法啊——”,飘然而去,留下一教室学生目瞪口呆。
果然是不拘一格讲授课程的高手啊!
(3)
多年以来,半睡中听到过的老师教授内容,已经如云烟般飘散。
“散文”二字也只是两个字的名字了。现在提起笔来写上段文字,有时还不知道如何定义文章的类别。每每忆起那位老师教导,颇感惭愧!
于是,写文章时议论一事,感慨一时,摹写一景,抒发一情,都努力用心雕琢。怎奈少时偷懒,学艺不精,落得笔下少有风流之气,更不敢言师之名啊!
写到顺手时,往往是心之所想为一,笔下面目为二,难免涂涂抹抹敷衍塞责。
这两天适逢过年,饮食颇丰,不由得感慨一下,遂欲写一篇闲适雅文,或叫小品文,抒发一下对过年时享受的小文。谁知一落笔,就已经剑走偏锋,上了议论的路子。
自己心里嘀咕,要闲适一点,闲适一点,少发议论,多发感慨!
结果,从过年吃饭谈起,说到饱的多,饿的少,再到饱和饿之间转变,谈到了状态转变一事,又到那种状态才是合适的,就闯入了另一个话题,合适的极致——中庸之道。
(4)
一段段写下来,竟然没有了散文的样子。
不过这倒应了一句话: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文章散倒是散了,散得碎了一地。我要写的散文啊,你在哪里?
幸好咱有强大的内心做支撑,好歹咱也属于意识流一类的啊,想到哪里算哪里。当然,意识流一派收不收不先讲,先找个地方站队,好像更容易增加底气哈!
(5)
文章结构与内容的散,有时候也能从侧面表达出作者的思路。
看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虽然只看了一小部分,也已经感受到那股文气扑来的感觉了。
看似平淡的叙述,点点滴滴的捡拾,把整个时间流充满,作者就像一个心静如水的电影放映者,徐徐将画面展开,任时光一秒一分度过,不紧不慢讲故事给你听。
故事你能记住多少不重要,那份雅致的光阴度过方式你能见到,那份对待生活的细腻感受你能体会,就够啦!
(6)
两位好友,一位是下围棋的高手,一位是画国画的行家。他们爱好不同,却有相通的妙处。
围棋高手下棋,我等外行人围观只图个热闹,看那黑黑白白指来点去,根本看不懂路数。
只见他前一子,后一子,左一子,右一子,貌似随处落子,甚至兴致高时乐得不行,连对手都搞不懂了。最后,他敲子定局,赢了!
谈到棋经,他自有妙论:局在我心里啊,想要如何走,对方跟不上,我就自顾自走喽,赢了就结啦!
画家画画更有特点,一幅画,画骨架,淡墨一遍,浓墨一遍,焦墨又来,甚至一遍画完,还要转到画纸另一端去画。
如此反复,快则几分钟,慢则几个月,有的都看到他扔纸到了废纸堆里,结果又拣出来,涂涂抹抹,成了妙品。
二位高人均是在貌似散漫之中遵循法度,获得了自己的成功。
照他们比较认可的话说,外在形式的散漫只是别人眼中的散漫,真正的法度是不会散的。犹如写文,想表达的东西不能丢,借用书法学习常说的话,便是“带着脚镣跳舞”。
散文,也就是散乱中的法度吧!
(7)
人的表达方式,算是动物届里最丰富多彩的了。
比如逢年过节,可以想出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喜怒哀乐,可以用不同的文字来叙述;各种知识传播,也可以用不同的渠道来完成;就算是表达感情,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来对待,竟也描摹出不同的境界来!
有了活跃的思维能力,让人们用文字记录起这个花花世界来绚烂多彩。
或许正是如此,古人才将一些貌似散漫的文字表达凑在一起,给它们取个名字叫散文吧!
不知道如此理解散文,被当年上课的老师看到,会不会气的拿烟嘴敲我脑壳!
我是杨庆瑞,坚持梦想,相信会遇到非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