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她的每一次哭闹,大人会猜测饿了吗?拉臭臭了吗?那时候我们都不会觉得无理取闹。
可是时间长了,会讲话了,孩子长大了,我们不那么猜测她的哭闹原因了。可能是觉得她会表达了,她会告诉你疼、开心大笑。也许就是这种长久的忽视,我们不知道她的情感情绪有了喜、怒、优、乐等等复杂情绪。他们再也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行动代替了表达,而我们却忽略了她的暗示。
孩子磨蹭时,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啥呢?说教或者情绪化的指责。磨蹭的行为引起了大人的反感。
妈妈:你总是这么慢
甜甜依旧慢慢的套鞋、穿鞋。
“快一点儿”这时候的我有了不耐烦。
孩子他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妈妈着急了,我加速。”然后加快拔鞋速度。
然而实际情况是越急越慢,仍然没有好,于是带三次催促开始了。孩子也有了着急、焦虑。于是孩子给自己做了一个决定,“好吧,我总是,我一直都这么磨蹭,那就磨蹭着吧”相应的行为变成了继续磨蹭。
在上述这个例子里,我们用指责和说教的方法根本没有解决磨蹭这个挑战,那么磨蹭的根源是什么呢?或者孩子为什么会磨蹭?当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是慢动作,比如艰难的穿一双鞋,然而大人急着要出门,顺手帮忙穿上了鞋。我们是不是有很多个顺手,顺手把她的拉链拉上,顺手把水杯带上等等,最后造就了出门时等待你喊,因为她不需要准备出门的一切装备,一切有人负责。正如人们说的公子哥都有公子病,因为他的生活一切有仆人。而我们恰恰就变成了孩子们的仆人,仆人是不需要被尊重的,孩子就会认为他是家里的老大,一切我说了算,然而我们成了仆人,谁来给他制定规则,引导他成长呢。
如何解决磨蹭,既然大人的反应是错的,那就换个方式。我们现在还有1分钟时间出门,你想想你要准备哪些东西。合作的意识有了。
解决孩子带给自己的问题,多实践几次,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就会发生变化,并不会总想着“你怎么能这样”,反而会想到他这么做有什么暗示吗?
再如学校里的孩子来说,孩子很尊重老师,所以老师可以给予的各项规定他都会遵守。比如:课间活动范围、课堂上保持安静。赢得尊重是取得合作的基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