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正式复盘前:
距离听完Spenser第二堂写作课已经过去4天了,我的写作复盘却迟迟没有发出来。其实不是因为我是三分钟热度,不打算坚持了,也不是因为我懒了,没有认真做好听课笔记;而是因为着实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看了交流群的反馈,很快就被诸如《第二堂课就值回票价》《如何写好故事的经典演讲》等一边倒式的好评潮刷屏了,在看完别人写的文章后,我就更动不了笔了,因为我没有他们的感悟,甚至他们的一些感悟我也不认同。眼瞅给自己设定的deadline越来越近,我得强迫去思考为什么不愿意动笔,因为我总觉得心里有话堵着,却又没说出来。
把自己关进书房里,喝了一大杯热水后,循环播放孙燕姿的《未完成》专辑。伴随着熟悉的旋律,思绪也渐渐安静下来,心里的另一个自己开始冒出来说话:
‘“你真的觉得听了这堂课很有收获么?”
“这可是何瑫大神讲的课,他是GQ的总主笔啊!何况就连Spenser都说今天的课很精彩呢!”
“放下他的身份。你真的觉得听了这堂课很有收获么?”
“但是大家都普遍反映这节课干货满满啊,比第一堂精彩呢。”
“放下别人的评价。你真的觉得听了这堂课很有收获么?”
“可是。。。但是。。。”
好吧,我终于敢于承认我没不出来感悟,是因为这堂课没有戳中我的“痛点”,全程听下来无感。哎,想屏蔽外界干扰,向内行走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第二堂课的主题是《如何讲个好故事》,何瑫老师分别从好故事的共同特征、好故事应该聚焦于遭遇困境的人、如何搜集储备故事素材、如何完成一场高质量的采访、如何形成个人写作风格、和如何去修改你的故事这几个方面去展开阐述。
其实课中所讲的理论方法和案例都是完美的,金句频出,思维严密,逻辑清晰。但,也许就是因为一切说的都太对、太让人无可挑剔、无从辩驳了,反倒是显得无感无痛了。就像是小时候上学时,总爱问老师如何才能学习好呢?老师总会告诉你说,你要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好好复习,多和成绩好的同学讨论等。这说的都对啊,没毛病。可是,总是感觉少了那么一些些真实感和共鸣。
对于何瑫老师的行业水平那是毋庸置疑的,北大中文系毕业,做了六年媒体,在《智族 GQ》担任总主笔,从事非虚构特稿的采访写作,也常担任编辑,帮助各路大V打磨特稿。我在第二堂课结束后,也关注并加入了何瑫老师的小密圈。那这问题究竟是出在哪呢?我又一遍遍的翻看了听课的笔记,一字一句去揣摩。越想越不是味道。
(PS:《智族GQ》是中国新闻出版社与康泰纳仕集团于2009年10月在中国创刊的顶级男性杂志。康泰纳仕集团横跨6大洲,拥有1.5亿高品质杂志读者和610万网络用户。GD已在美国畅销50年,风靡英国20年,并且已经打造了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版本。在中国出版的《智族GQ》也会必将成为对生活有追求的中国精英男性的终极阅读良伴。)
终于,我发现写作在我的内心中,是一种放松方式,是一种有感而发。它应该是自由的,具有灵性的,不受套路约束的。可是这堂课下来后,我的思路反倒越发的感觉到拘谨,更加不知所措了。可能因为这节课给我的感觉,是提供了一种指引,一种关于类似写作的套路与模块化的方式。这让我的内心不自觉的就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比如课中提及“好故事应该聚焦于遭遇困境的人,或者可以说的更加直白一些,麻烦缠身的人”。这让我联想到了各大选秀节目上选手的雷同属性-比惨。诚然,这种苦情故事更容易吸人眼球,获取同情分,但是,看多了也会如同“毒鸡汤”一样使人反胃。如果公众号里的写作也是如此般的故事套路,那和韩剧有三宝:车祸、癌症、治不好或者美剧有三宝:英雄、幻想与恶搞,又有何不同呢?批量流水式的写作故事还有意义呢?写作中还能洞见作者的内心么?
但是,在吃完一盘草莓的进一步思考后,我渐渐感受到了何瑫老师的良苦用心。首先,如何讲个好故事,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话题。尤其又是要在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网络课程中讲解清楚,就更加难上加难了。这就要求讲课者尽可能的梳理出众多公众号文章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类文章---故事性文章,并把它高度凝练总结出来,这或许就形成了所谓的“套路”。其次,作为2017年知识付费写作界的黑天鹅事件,参与此次微课的听众的人数之广、水平之差异和关注点之不同。从写作文从来都不及格的小白,到在自媒体中的各路大V都在其中,本就众口难调了。只能先照顾到大部分人的需求,通过有“套路”的好故事写作,才能使很多人在短时间内有所提高。最后,这也与我自身认知的局限性有关。与我来说,学习公众号写作,更多是为了学习了解当下这个自媒体的风口的运营模式。虽然大家所以第一堂课的评价不一,但我却是感觉醍醐灌顶,受益良多。我对于公众号写作的认知上,可能更多的还停留在高考作文不得少于800字的水平上。殊不知当下运营的好的公众号,早已普遍具有的商业属性,把如何才能抓住流量、沉淀客户的套路早就玩的熟门熟路了。学公众号写作,我才刚上路呢。
这也许就应了禅宗大师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我未参透,只缘还在此山中吧。
ps.何瑫老师说一篇文章修改五遍,比写五篇文章修改一遍效果好多了,并且还要大声的朗读出来。这我还真没做到,朗读自己写的文章,总感觉怪怪的,仿佛第一次听自己的演讲录音一般。Anyway,写作是件快乐的事情,希望这种快乐的感觉可以延续下去。
下面是Spenser第二节写作课的复盘:如何写出一个好故事?
公众号的文章五花八门,会有多种形态。 回忆过去公众号的超级爆款文章,引发全民性质讨论的往往都是以故事的形式展现。比如《就算老公一毛钱股份都没有拿到,他依然是最牛的创业者》《罗尔事件》,甚至郭德纲与曹云金撕逼也是故事形式展开的。
最好的故事自带传播属性,尤其是完整的好故事,可以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
写作是高强度、全方位的个人自我提升训练。写好故事的几个环节分别精准对应了社会生存的几个核心能力。
1.好故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帝吧风云》全文共计1.68w字,通常这个长度在公众号不好传播,因为太长了。但其当天阅读量却超过10w+。因为人们愿意记住的是活生生的故事,它还原了人物真实的面貌和细节。
聚焦人物本身的命运。落脚到具体的人,尤其是具体、微观的细节人物描述才能得到关注。
2.好故事的人设应该选择什么样的?
这样的人设容易让读者产生命运的带入感,把主人翁设置成一个深陷困境的人,自然就会写到如何解决困难,当然,故事的结果可以是战胜,也可能是被困难所打倒。一方面,困境意味着冲突、矛盾、悬念。另一方面,当我们写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要向读者去展示一个人物的深层性格特征,才有可能去真正的了解这个人并产生共鸣,而深层性格特征多半是通过遭遇困境去体现。
虽然作者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去描述人物,比如勇敢、自私、无耻等。但是读者对于孤立的形容词是不敏感,因为太概述苍白了。唯一有效的途径,是去展示一个人在面对压力危机挑战危机时的反映,这时人物的性格本质才可以得到凸显。比如韩国电影《釜山行》,就是非常典型的通过故事去体现人物特质的案例。
好的故事主题层面通常具备的特征:落脚到个人身上,这个人是遭遇困境,麻烦缠身的。这个故事的主线是写遭遇了什么困境,和如何应对困境。这是古往今来的好故事的原型。
如果困境的质量不够或者强度太轻,都不容易打动人心。虽然每个人每天都可能会遭遇困境,但不是每个困境都可以构成足以打动人心的故事。
那么什么样的高质量高强度的困境?以《釜山行》为例,电影中的困境是人类生活中面对的最严重的困境---生死困境。所以电影中的困境就足够强,可以唤起了读者们最本能的情绪感受-比如嫉妒、贪婪、爱、恐惧等。再比如《甄嬛传》中,甄嬛也是一次次深陷困境当中,通过如何去解决问题彰显人物的性格特质,使得情节跌宕起伏。
一个好的故事可以帮助你抓住一个问题的最核心的本质能力。能用最快的速度去抓住核心点,可以帮助你从最初的一团乱麻里梳理出来,使得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更加顺利。
3.动笔之前的准备问题?
在动笔写故事前,如果你可以清晰的回答出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那么你的故事基本不会写走样。只有当你自己内心清楚你想表达描述什么样的任务时,你的读者才能更好的跟着你的引导走,这个很重要。
4.如何完成一场高质量的采访?
写好一个故事,素材的储备和搜集同样重要。就像是你建造一个摩天大楼,你的图纸已经画好了,你需要拥有足够的素材去支撑,你的摩天大楼才可能盖起来。采访的素材搜集和储备的非常重要的方法,由于何瑫老师非虚构写作者,所以他在此特别分享了如何完成一次高质量的采访。采访并不只是采访而已,做好一场采访对应的是职场中的沟通交流、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5.采访环境的重要性
采访环境是非常重要同时又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如何挑选一个合适的环境。
何老师不推荐选择咖啡馆作为采访地点,原因主要是:咖啡馆已经变成了工作场所。被采访者在咖啡馆不容易进入情绪松弛状态,仅仅能采访到口头获取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够丰富细腻饱满。采访绝对不仅是聊天而已,需要调用全方位的感官去观察去感知。e.g.唐家三少坚持每天写8000字,甚至老婆生孩子时,他还在手术室外写了5000字。何老师曾经坚持花费400多元打车去唐家三少家去采访。他在观察到唐家三少的书房时,发现三面墙的书柜放满了唐家三少写的书,甚至浴缸也放满了书,可见其高产程度。这样的细节描述远远比只用数字去体现高产要生动的多。只用数据去刺激读者,会使读者感到麻木,不会立刻联想到数字意味着神马。通过描述细节带来的感染力绝对不是数字可以比拟的。
采访者很难去直接影响被采访者的状态,但是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状态去调动被采访者的状态。当采访的对象比较紧张时,你首先要帮采访对象去消除紧张的状态。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得首先自然放松下来。
具体做法:你要想尽办法让对方忘记她正在被采访,而只是朋友聊天而已。
技巧一:比如一上来不要直接开门见山,需要暖场预热。前期做功课,比如采访对象的近期动向,会有被关注被重视的感觉。
技巧二:聊你们共同认识的人。拉近心里距离感,你是他朋友的朋友。
如何从闲聊过度到正式的采访当中?
把需要采访的内容贯穿到聊天中,不要生硬的去转换。
采访要像聊天一样使被采访者情绪松弛,打开表达的阀门。但聊天是没有目的性的,采访还是需要有主线。采访不是问答。当你们的采访陷入你问他答的时候,你们的关系就不对等了。采访者处于弱势,你变成了一个信息的索取者。这时,你学会追问,根据被采访者的回应,再提出更加细节与具体的问题。要抓住被采访者打开状态的时候。把你想表达的关键信息表达出来。
6.如何时故事富有个人风格?
很多文章写的很工整扎实,没毛病。但是看完记不住,没印象。这就是缺乏个人辨识度。要做到只看文字就能识别出作者是谁。
模仿是形成个人风格最有效的路径。很难独辟蹊径创造出一种新的写作风格。比较务实与高效率的方法是找到你欣赏的风格,你先去模仿。首先,你不用担心你和别人写的一模一样,即便是你仿照,也会有很多不同。每个人的教育背景、性格特征、心路历程等都不一致,不可能一样。不是机械仿照,而是在模仿时,结合你自己的习惯、对人对事的看法、审美趣味等去深透、融合,会相互发生化学反应。时间久了后,属于你的个人风格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7. 如何形成个人风格?
第一,需要长期积累。你要阅读大量的素材,你的判断力会提升。
第二,你把你的故事写完后,大声朗读出来。在你朗读的过程中,你对文章的感受判定等会与默读时截然不同。你再去修改调整时,你的个人风格就会越来越鲜明。
8.如何去修改你的故事?
第一,修改十分必要。过程很痛苦,但是有作用。反复修改一篇文章五遍,比你五篇文章写一遍的收获作用大。尽量少用修饰排比等写作套路,会让读者感觉你不够真诚,另外一方面会让你的文章显得很累赘,拖泥带水,很多都是陈词老调,木有新鲜感。读者对成语也很麻木了。多用名词动词,具有动感和画面感,同时使得你的文章很干净。
第二,调整文章的节奏感,富有韵律。长短句交错。如图:
小结:
1.确定主题。对应的是你精准有效捕捉的问题的核心本质的能力。
2.采集故事素材。对应提升挖掘笑话理解处理信息与人沟通。
3.搭建结构。提升逻辑思维分析梳理的能力。
4.塑造个人故事风格。提升文字表达落地能力;你要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表达是舒服的。提升你的自我认知的能力,这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5.修改润色。提升全局思考分析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环节:
1.请问如果被采访者是某一个专业领域水平较高的人,怎么能够提出让他感兴趣的问题?
你要找到懂行的人,把这个领域核心的资料等告诉你,你要事前做好足够的准备工作。
2.思维能力如何提高?
需要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是什么,动笔之前的ppt。打好提纲再去动笔。
3.推荐的书。
《哈佛非虚构写作课》
4.素材库。
生活素材+书中素材+影响素材。
村上春树-《如何做一个职业小说家》
公众号的文章五花八门,会有多种的形态。公众号的文章五花八门,会有多种的形态。
公众号的文章五花八门,会有多种的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