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孔子的“仪式感”。
——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译注》
3 八佾第三
第三篇共26章,今天看看1-3章。
3.4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向孔子询问礼的要义根本是什么,孔子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好!说到礼,与其奢侈不如俭约;丧葬方面的话,与其礼制面面俱到不如尽其哀思。
礼仪有外在的仪式和内在的心意两方面,孔子认为内在实质比起它的形式更重要。
朋友们可以想想现在许多人追求的“仪式感”,不管是生日、纪念日、结婚、情人节等各式各样的节日,要有各式各样的仪式。有当然很好,但是不要为了仪式而去追求仪式,而是要更注重双方的心意、日常的爱意和互动。
不走心的仪式不能保证你一生美满,甚至有的准夫妻因为婚礼谈不妥一拍两散的。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对于这张,我偏向于把“夷狄”理解为“没有道德礼仪的地方”,“诸夏”则是“有道德礼仪的地方”,都不是特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这是孔子对道德礼仪的推崇,认为没有道德礼仪的地方即使有君王制度,也不会像其他讲道德礼仪却没有君主的地方好。
这里可以回顾2.3章的“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这里的季氏就是3.1章提到过的鲁国大夫季孙氏。“旅于泰山”是祭祀泰山,礼制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去,季氏去祭祀的话是僭越的行为。
冉有当时是季氏的家臣,孔子就这件事情问他:“你能阻止得了季氏吗?”冉有说:“我没有办法阻止得了他。”孔子就感叹:“呜呼!难道季氏会认为泰山还会不如林放知礼吗?”
林放就是3.4章向孔子问礼的。孔子的意思是,连林放都懂得礼乐,泰山(的山神)更懂,所以泰山(的山神)不可能会接受季氏这种僭越的祭祀行为的。
还是一个意思,做人做事不要越界,认清自己的位置和处境,做合理的事才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