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变迁与规则#第二章部落文明
亚马逊部落的佐伊人和乌惹人
相对于阿卡人的生活状态,绝大多数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原始部落人类则是另外的一番景象。
佐伊人是一个很小的部落,位于巴西北部的亚马逊热带雨林。1975 年一架探矿飞机在丛林中发现了他们的住处,1982~1985 年一些基督教传教士与他们进行了短暂接触,到 1987 年教会组织在附近建立了基地和一个简易机场。在接受铁锅、刀、钓鱼工具等现代用品的诱惑下,平时较为分散的佐伊人聚集在一起与外界建立起了联系。不过教会组织的这些措施很快酿成了一场悲剧,缺乏基础设施保障的原始热带雨林状态下,密集的聚居显然很不合适,流感和疟疾突然蔓延开来。所幸政府组织 FUNAI 派遣了专门医疗队救助,但还是有四分之一的佐伊人在 1982~1988 年这场灾难中死亡。1991 年政府组织 FUNAI 要求教会组织撤离该地区,并劝说佐伊人回到他们原来分散的居住地。2009 年,当地政府还特别批准了他们对自己领地的专属占有和使用权。
佐伊人都住在简易的草棚中,婚姻形式以一夫多妻制为主,但如果丈夫同意,妻子也可以同时再嫁给别的男人,有两个或更多个丈夫,他们并不在乎孩子的父亲是谁。可能是由于这种小型部落的男性死亡率比较高,搭伙抱团更能生存下去才是最重要的。佐伊人从不与其他部落发生接触,截至目前部落中只存在一种 A 型血。
他们最明显的标志性特征就是每个人都在下嘴唇插入一根园木棒,而这根木棒取自于当地叫“普图卢”的树,是作为体现佐伊部落的一种标志。他们每天要更换一次木棒,一有空还清洗或者用河里的流沙打磨抛光,认为这样的标志是一种魅力。如果下唇没有了这根木棒,佐伊人就似乎不认识自己了。因此通常在女孩 7 岁、男孩 9 岁的时候用尖锐的猴骨刺穿,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更换大的。在他们眼里,那些不带“普图卢”的外族人显得非常的丑陋。佐伊人对这根木棒是爱护有加的,完全作为是自己生命的一个身份标志物来认知,直到去世,亲人也会让这根木棒一同随主人而去,否则就不是佐伊人了。
佐伊人已经能够制作不少工具,用来围猎各种小动物,用的就是箭,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远距离猎食工具,射出去以后即使卡在 30 米高的树上一般也都会辛苦的找回来,他们会用植物的茎编一个绳圈套在脚踝就能爬得很高。成年的男人们寻求食物是平常最重要的活动,他们通常成群结队的出去,围猎时都是分头协作,有人负责驱赶,有人负责射箭,还有人负责追铺,他们总是锲而不舍,直到捕获。如果不是生擒活物,佐伊人会在野外就先把猎物的内脏掏空,毕竟热带雨林的气温是非常容易腐坏的。幸运的话只需要半天就能找到食物,不然就可能得好几天,偶尔能猎到鹿、犰狳这种大家伙。他们不会浪费任何东西,会将犰狳的皮做成盘子。
佐伊人最喜欢吃猴子,这种叫蛛猴的灵长类动物,是这个部落的重要食物。生擒的活猎物通常会被喂养起来,就像对待宠物那样,作为家里的成员,由孩子们负责喂养。佐伊人知道自己和大自然物种的紧密关系,尽管他们以捕猎为生,却仍然不随意扑杀其他小生灵,特别在猎物的繁殖时节,是他们神圣的禁猎期。根据打猎地点的变化也会经常搬家,可以说他们还处在没有完全定居的部落时期。对于生擒回来的动物更加爱护,就像多了一个伙伴,当做宠物一样喂养,甚至可以说非常尊重爱护,当然最终还是要作为食物吃了。除了捕猎,他们也会种植一些农作物,象胡椒一类的调味品,需要种植。他们还能用椰子树来制造盐分调味,把烧完的灰烬在水中浸泡一夜水就是咸的了,真正的植物椰盐。因为不是每次打猎都能获得足够的食物,他们也经常挖掘植物根茎、采集水果,此外还吃各种蛋类和昆虫,还挖野木薯加工淀粉。因此各种丰富的自然食物已经足够补充他们的营养。
佐伊人保持了自己严格的就餐顺序,他们会让女人与小孩先吃饭。他们所使用的东西都来源于大自然,用树叶和树皮做成篮子、盘子,用巨大的植物果实的壳做成盆和水桶,用棕榈纤维或棉花编织绳索。常把胭脂树的种子磨碎给绳索染色,编织成用来睡觉的吊床和背小孩的网兜,涂抹在脸上和身上用来装饰、防晒和蚊虫叮咬。佐伊人都不穿衣服,但女人会用植物汁液粘起来的羽毛做头饰,而男人则用棕榈叶子编个圈把下面的东西套上来装饰。包括女人在内,他们通常都是直接坐在泥土地上面,有时坐在乌龟壳、树干或编织的席子上面。佐伊人总是非常尽情享受生活,到了晚上,女人们会围坐着听男人们唱歌,看天上的月亮和星星,他们简朴的原始信仰中,认为那是过往者的灵魂,夜里来陪伴自己了。
政府组织 FUNAI 已经建成了一个拥有小型医院的基地,并筛选控制外部进入的人员,佐伊部落的人口规模逐渐有所增加,现在已经达到了约 250 人。但外界采摘坚果的人、猎人、矿工也经常闯入他们的领地,还有传教士和一些公益人士的加入,大规模牧场的边界也离他们越来越近,生存环境面临较大的威胁。佐伊人也开始表达了对外部世界进行更多了解的愿望,2011 年 2 月首次前往巴西首都并向政府提出了一些要求,包括渴望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式、培训卫生人员以及参与到土地和森林的保护计划当中。应该说FUNAI 组织在支持关心佐伊人部落工作中是非常人性的,做到了既尊重他们也实实在在的给予帮助。
同样是生活在亚马逊雨林里的乌惹部落规模就要比较大些了,在 2010 年已经达到了 487 人,这里巨大的房屋组成的村庄围绕着中央广场建成,这个部落于 1884 年是被德国民俗学家发现。虽然与外界联系较多,但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
在亚马逊河中部区域的乌惹人有了几个明显的变化,首先他们已经不直接席地而坐了,屋里都有了板凳、房屋外面也会有树干做成的长条凳,供人们在室外休憩。虽然也仍然沿承着一夫多妻的传统,但更多的家庭已经选择一夫一妻,在交谈家庭恩爱和性话题、调侃男女之间关系的一些事情时没有那么忌讳。他们的部落集体娱乐活动和各种节日会比较丰富,小家庭的生活也更紧密而多彩。男女孩都需要经过成人仪式的洗礼,女孩还需要隔离一年完成净化,就是在家里学习相应的生活技能以及掌握一些出嫁女人必学常识之后才能嫁人。他们种植木薯面积已经很大,这是他们的主食,食物加工与搭配方式也更加丰富,还能够用粘土制作各种样式的陶器。
乌惹人的婚恋过程不再那么直接简单,与现代人的进展过程差不太多了,已有自由恋爱的过程,但小伙必须征得女孩家长的同意;如果女孩怀孕了或与男孩一起发生过四次性关系,那么这桩婚姻就是强制性的;相貌、生存技能、个性、追求的诚心、沟通能力等也都在双方综合考虑之列。并且乌惹人仍然不希望他们的女儿嫁到部落以外的世界,也不想变成一个混血部落。
随着与外界联系的增多,乌惹人逐渐使用上了不锈钢锅、衣服、自行车,通过发电机和卫星天线来看电视,也有年轻人希望到城市中去赚钱,他们对于外部这个光陆流离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好奇。
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原始人”与文明世界的“现代人”并没有什么生理本质上的不同,只是生存环境和发展历程造就了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于是就产生了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究竟应当如何面对和善待不同群体的人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