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和体,为何指的是两码事儿?为何那么多浑身腱子肉的健身爱好者,不仅经常感冒,还小毛病不断?
为何肩周炎患者往往小腹疼痛?中医治疗肩周炎,为何还要服用补肾壮阳的药物?
狐臭的产生,为何与我们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为何睡觉时把手扬起来,露出腋窝会让我们心情舒畅一些?
颐和园的“颐和”是什么意思,又和我们身体有什么关系?颐和园为什么不应翻译成“Summer Palace(避暑山庄)”?
这些颠覆我们常识的小问题,都可以在这本《知己》里找到答案。
第一次知道本书的作者徐文兵,是在喜马拉雅听梁冬十几年前的一档节目《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觉得挺有意思,让我对于中医和我们身体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认知。
中医讲究环境的培养,强调要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中医的自我认知离不开天地自然,并且习惯将我们的身体看作一个整体的系统,不会单独割裂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也很少有开膛破肚、切除、移植等大动干戈的外科手术。
而西医习惯探究事物的根源和本质,将身体拆解成了成千上万个组成部分,每个部分还可以再细分成细胞,细胞还可以再细分成分子、原子、粒子、夸克…永无穷尽。了解病源之后,便可对症治疗。哪里有病变就切除哪里,血管不通了就放个设备进去人为的扩张血管,体内缺什么就补什么…
我们无意去争论哪个更科学或更接近真理,以我们现有的认知,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知己》这本书,从中医的角度分别梳理了我们身体的大大小小53个“部件”,几乎囊括了我们身体的所有形体结构和组织器官。
但不要误以为这就是一本医学书,或是什么养生学,它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或是人文阐述,从中医的视角让我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更好地认识自然万物的关系。
年轻时精力旺盛,征服欲望强烈,喜欢刨根问底,觉得人定胜天,这个时候更相信科学的力量,觉得西医无所不能。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越丰富,对于自然规律就越敬畏,更容易体会和谐共生的深远意义。慢慢觉得老祖宗的那些传统经典,好像还有些道理。
其实,西医对于客观本源的探究,与中医对于自然环境的重视并不冲突,这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方向,没有对错是非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