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阅读!本文乃作者个人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转发分享。
“你既然对孩子好,就别光用嘴说,白纸黑字签下来,孩子因为你们的错误举措出现问题,你们负责。
我家里任何人干涉孩子养育问题,我都会这么做。”
今天,群里有妈妈吐槽家人养育孩子的理念不一致,尤其是公婆和自己,比如什么时候给孩子添加辅食等问题而发生矛盾和争执,一个我非常尊敬的老师在群里这样说。
在我看来,评判谁对谁错并无意义。而且我们也没有资格去评判他人。每个人养育孩子的方式,都是他童年被主要养育人对待的方式以及他成人后的自我疗癒和成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这段话确实让我感觉到冷硬、教条,没有能量传递和流动的温暖。我想,如果这个方法在家庭中实施,很多家庭都会爆发战争吧?
从这件事,我看到了中国目前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家庭中两个方面的现象,我都曾经亲身经验。
第一个,关于孩子的养育。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从内涵上来说,包括养和育两个方面。养和育的具体内容和侧重又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
我们很多人都是看着小巫的书、张思莱的微博,学着科学育儿和亲密育儿养育孩子的。
在我看来,为人父母,学一些科学养育和护理的知识,不仅必要,而且应该。
大宝出生后,我非常幸运地结识了很多爱学习的好妈妈,我们每天分享着育儿的心得、体会,学到的新知识,也互相倾诉带孩子的“累并快乐”,以及家人之间的意见不同和矛盾。
在她们的陪伴和支持下,我开始了母乳喂养和亲密育儿之路。
但是,随着孩子长大,我发现妈妈群里分成了两派,一种是自己全职带娃,一种是白天上班,老人帮忙带孩子。而在第二种家里,几乎都存在婆媳或母女矛盾,而矛盾的主要在于育儿理念的不一致。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之一是,什么时候给孩子加盐。
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我们太过于强调“科学”,太过于关注“孩子”,而忽略了很多其它方面。这也让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爱学习爱孩子想当好妈妈的,越是容易揪住细节不放。80后受过高等教育的妈妈,集体患上了一种“妈妈焦虑综合症”。
当然,我也一直坚持科学养育,大宝二宝也都6个月纯母乳,6个月之后逐渐添加辅食,一岁多才开始少量加盐。
但是,大宝二宝的养育却确实是不完全相同的。养育大宝时,我所有的焦点和关注全在她身上,对喂养紧张、焦虑、严格按“科学方子”来。对所有违反“科学喂养”的可能、行为倾向、言论,都如临大敌,奋起反对、打压、否定,家里人个个紧张不已。
养育二宝时,我会温和地解释为什么迟点加盐,为什么不要穿太多等,对于不同的意见,我也能平静的接纳,对于孩子偶尔想吃大人食物,也能平和地给她,不再焦虑,不再紧张。
现在,每次看到二宝吃饭时那个香甜的模样,和大宝吃饭时那个不情不愿的样子,我都忍不住问自己,到底,中间有哪些不同呢?
当然,这里一定有年龄、性格、喜好
偏差等因素的影响。
但是,谁又能说没有大人的控制、焦虑的作用呢?在喂养大宝时,我有太多的焦虑,紧张,担忧,还有借“科学喂养”之名实施的控制,这些都曾被孩子感受到,并接收到。
而喂养二宝时,我传递的是温和、平静、喜悦的能量。
吃东西,不仅仅是为孩子的身体补充营养和能量,也同时为孩子的心灵传递能量。甚至食物本身看得见的营养,其对孩子身体和心理的作用远远比不上进食时的氛围、心态及情绪的影响。
放松、愉悦的享受食物,食物则不仅可以供养身体,更可以滋养心灵。
而焦虑,甚至抗拒地吃进某种食物,哪怕再有营养的东西,也可能会产生至少26种毒素,不仅不能滋养心灵,甚至于身体也无益。
也就是说,虽然科学证明一岁以后加盐对孩子身体比较好,但是,这是在同样的进食氛围、心态和情绪下。而从孩子身心灵发展及家庭和睦的角度看,在一岁前放松愉悦的吃了加盐的辅食,和焦虑紧张甚至在争吵中的吃着不加盐的辅食相比,前者反而对孩子更好。
我相信并推崇科学育儿。这里仅以“加盐”这个例子,来说明我的理解,我所认为的科学育儿,首先指的是父母的放松的心态、愉悦平和的情绪以及包容接纳的气度。而不是紧紧揪住十一个月加盐还是十二个月加盐这些细节。
学习并推广科学育儿(不仅是“科学养”,还有“科学育”),让更多的孩子能得到更好的养育,能有更好的成长,是为人父母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我们可以跳出某本书、某个观点、某种方法、某个方面的局限,从整个身心灵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养育孩子的一些细节,这样才能不为书所累,不被专家所迷,不受方法所限,真实的看见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