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的2020年春节是不一样的春节,寒假也是不一样的寒假。很多的辅导班都关闭了,孩子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也就会更多,那么考验家长的时刻也就到了。
可能最开始两天家长还能稳得住,觉得孩子上了这么久的课,也需要休息两天,但第3天第4天呢,如果看到孩子仍然没有做作业,仍然在抱着手机玩,我们是否还能稳得住呢?
可能家长就会有更多的一些焦虑担心:你看你这马上都升初三了,你看明年都是高一了,你看你作业还有这么多没做,哎呀!你怎么还不抓紧时间做呢?你看你都玩了这么长时间了,能不能看一会儿书啊?
说少了呢,不济事儿,说多了呢,孩子就很烦,不愿意搭理我们,甚至把门关起来。弄得家长们很挠头。
那家长到底是应该管呢还是不管呢?是管多点呢?还是管少点呢?这个度还真的不好把握。
其实详细的具体化以后,我们可能会更清楚地看到:孩子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需要的是什么的。只是我们就是看不得孩子在闲着、在玩儿或者是在睡懒觉。
我们就会有一连串负面情形的联想:现在不好好学,以后怎么样考到重点的高中?怎么样考重点的大学?怎么能拥有好的工作和好的未来?……越想越着急,越想越担心,越想越焦虑。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可能我们做家长久了就忘记自己做孩子时候的体会了。我们那时候不也是放假了就拼命的玩。到开学前几天才趴在那儿补作业。我们不也是没有影响我们的升学就业和工作吗?
你可能会说,孩子现在的学习压力多重啊,他们需要面对的竞争是多么激烈呀,怎么能放松呢?
那如果说我们真的放不下这份担心,真的情绪特别焦虑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来跟孩子交流:“妈妈看到你这样的状况我很担心,不知道你对于假期是怎么打算的呢?“如果说我们的语气比较柔和,态度和蔼,孩子呢可能就会更愿意跟我们分享他的想法,他的打算。
那我们也会发现,其实孩子真的有他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打算,因为功课做不完,老班还要找他的事儿,他是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只说在这个假期里他不想把自己弄得那么累。
也就是说,我们所担心的仅仅是我们自己以为的,而并非真实的状况,那么所有的担心和焦虑也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和处理。我们可以找点自己想做的事情。出去转一圈,脱离这个环境,然后回来看看书,听听课,听听录音等等,当我们专注地投入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当中,我们对孩子的焦虑也就会减轻很多,同时在学习中,我们也能更多的换位思考到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担心是诅咒,焦点有个理念,“你关心关注什么就会得到什么”,当我们更多的关注到负向的部分,关注到孩子,“就是想偷懒”“就是不想好好学习”,“就是不努力”等等,可能这个状况就会越糟糕,同时我们跟孩子的关系也就会很僵 ,也会让孩子更容易给我们对着干。因为他感受到了我们在挑他的错、找他的事儿。因为他感觉到了我们的不信任。
那我们其实可以尝试着把担心变为祝福。爱其所是,而非己所愿,我们总是想把孩子改变成自己希望的样子,而对他真实的状态无法接纳和理解。所以总是“别人家的孩子”那么的自律、优秀、勤奋上进、懂事、礼貌。那如果“别人家的孩子“真的到了你的家里成了你的孩子,你可能怎么看也就没那么顺眼了。所以说我们一直期待的是对方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让我们不再担心而已。
就像今天看的电影《泰囧》里男主角所说的,“我跟妈妈一直以来都在争吵,但我们的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只不过这份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那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爱,不是控制和索取,而是接纳和尊重!!”而当剧中的妈妈真的达成自己所愿,在舞台的中央唱出20年来一直想唱的歌剧,绽放出自己的光彩的时候,孩子的那一份自豪和欣赏,深深的触动到了他,这个时候他眼中的妈妈是那么的自信、阳光、充满魅力,也让他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期待和盼望。
愿我们都能爱其所是,而非己所愿!给他想要的接纳和尊重,而非我们认为的正确的、或者是为他好的,相信这一份信任和理解,尊重和放手,会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活出自己期待的样子给孩子看,身教永远大于言传,影响的力量远比说教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