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吃饭的时候,啾啾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L不会背诗,最后一句背不出来。”
我回了一句:“嗯,然后呢?”
他没回应,却往嘴里塞了口饭咀嚼着。大概二十秒吧,我们中间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样。我儿子的思考速度比较慢,这是常有的事情。
他再次开口,也不是回应我的问题:“你猜我能背出来吗?”
我点点头:“背诗难不倒你,我对你有信心。”
他说:“我确实背出来了,老师让我背的《鹅赠鹤》。”
我说:“是不是挺自豪的?这么久的诗都还记得。”他没说话。观察他的表情,我感觉背诗这件事背后还有其他事儿,但他没说,我也不方便问。只能倾听着,沉默着,耐心地等。
他说:“有一点自豪,但我明明背出来了,竟然有人说我不会。”
来了来了,它来了,这事儿终于冒头了!
我说:“具体是什么情况呀?”
他说:“老师让我去电视前面站着背诗,他们几个,就是X、H还有K,他们大声说我不会背。我明明会背,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
我说:“他们自己不会背诗吗?”
他说:“K是会的!她为什么也这样说我?他们为什么不说其他不会背诗的小孩,要说我呢?我明明会的啊!”
“为什么只说我一个人?”“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对于这些问题,我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接话,只好先保持沉默,转去洗碗。边洗边想,我需要怎样和儿子聊聊这个问题。
洗完碗,我也想好了应该聊什么,怎么聊。
1 接纳情绪,让理智大脑回归
我洗完碗,摸摸他的头,说:“他们说你,你很难过吧?”
他说:“也不是很难过,就是有一点难过。也有些疑惑,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样说我。”
我说:“对这个行为,我有一些想法,你想听吗?”
他点头。提建议前先确认,这是我学PET以来一直形成的一个习惯。
2 解释起哄——从众行为
我问他:“是不是先有一个小朋友喊起来,其他人就跟上了?”
他说:“是啊!就是X(他们同组的小朋友,经常喜欢抢别人的东西,也不太遵守规则)先喊起来的,其他人都是跟着他喊的!”
我说:“对了,这就叫起哄。通常起哄都需要有一个人带头,然后其他人跟上。这是人类一种很正常的行为现象,叫做从众。”
他说:“跟着喊的小朋友难道没有判断能力吗?他们为什么要跟着喊呢?”
我说:“这就是从众。事实上,他们可能也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喊,只不过看到别人喊了,自己也跟着。人在从众的时候,并不太会去思考,而只是跟着别人做事情。”
然后我给他讲了非常著名的从众实验,告诉他,在群体压力下,人非但不容易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判断,甚至更容易选择服从群体中其他人,放弃自己的想法。因为随波逐流,不需要勇气,而且在群体里会更有安全感,更有存在感。
2 分析起哄者的心理需求
我说:“你觉得X说你不会,他可能有什么需求?”
他说:“有可能他自己不会,也希望我和他一样不会。”
我说:“嗯,这很有可能,还有吗?”
他说:“还有可能他说了我,他就觉得自己很厉害。”
我说:“嗯,这也是一种可能,还有吗?”
他说:“我想不到了。”
我说:“这么多背诗的孩子里面,他是不是和你比较熟?”
他说:“是啊,其他人有的和他打架,有的和他没说过话。”
我说:“你有没有观察过爸爸和他朋友的相处?爸爸带他的朋友去攀岩,他朋友还没上去呢,他们就一直起哄说他肯定爬不上去。事实上,爸爸他们起哄的时候,心里是真的这么想的吗?”
他说:“应该不是,爸爸肯定很希望他爬上去,不然也不会带他去攀岩。他们只是觉得好玩吧,就像他们在一起也会讲粗口一样。”
我说:“对啊!X起哄你,可能他和你很熟,觉得起哄很好玩,他并不是真的希望你不会背诗,他只是不知道这样做会让你不舒服。”
他笑了,说:“我有时候也会这样说我的好朋友的。”
我说:“还有一种可能,是嫉妒的心理。他自己不会,也不希望你会,这样他不会感觉自己很差。如果他会,他可能也不希望你会,因为这样他会有优越感。我们之前学过的,嫉妒是比羡慕强烈得多的一种情感。”
他点点头,表示明白了。
我说:“刚才我们分析的需求,都只是我们的猜测,不一定就是真相。真实的只有你的感受。你觉得不舒服了,一定要表达出来,这样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孩子的成长环境不是真空。我希望人善的一面和恶的一面都告诉他,经历得越多,他就越能有自己的判断。
3 想法和事实的区别
我说:“妈妈还想和你讨论,事实和想法的区别。”
他说:“什么区别?”
我说:“他们说你不会,你真的不会吗?”
他说:“不是。”
我说:“你不会背诗,是他们的想法还是事实?”
他说:“想法!”
我说:“他们的想法能不能代表事实?”
他说:“不能!事实是,我会背,而且非常熟练!”
我说:“既然他们的想法不是事实,那他们的看法重要吗?”
他说:“一点儿都不重要!”
分清了想法和事实,就可以知道:事实只有一个,而想法却有千千万。既然别人的想法不是事实,我们又何必在意呢?
4 下一次,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说:“你现在明白他们为什么起哄你而不起哄别人了吗?”
他说:“明白了,因为这么多小朋友中,我和X最熟。C和他打过架,他应该不太敢起哄C。”
我说:“那你觉得你被起哄,是你的问题还是他们的问题呀?”
他说:“是他们的问题,我什么问题都没有。”
我说:“我很开心你这么想。当你知道这一点,你就能不被他们影响了。那如果下次再起哄,你可以怎么做呀?”
他说:“我可以回来和你说,这样我就不会那么不开心,因为不开心变成一半。”
我说:“是的,我非常感谢你告诉我,让我也一起分享你的不开心。”
他说:“我还可以直接和他们说,我不开心,请他们停下来。不过这次我觉得没什么必要,因为我已经没有不开心了。”
我说:“嗯,怎么做的决定权在你,你的感受最重要。”
————————————————————
孩子越大,遇到的人际问题越多。很庆幸的是,事无巨细,他回家都会第一时间和我分享。我感觉我就像安全环路上的那双手,每天晚上倾听他,给他加满油,第二天早上再把元气满满的他送出去。或许跌跌撞撞,或许一马平川……但他只要受伤了、跌倒了,他会第一时间回到这双手。
他因为有我的支持而不恐惧,我因为他的分享而不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