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间旧书店坐落在广州的北京路一个不起眼的小巷里。
店里那位已经年过花甲的阿伯吴浩,便是书店的老板。
近些年来,广州传统实体书店受到互联网和其他新型书店的冲击,使得不少传统实体书店关门或是改变经营方式。
因此这对于吴伯在繁华的北京路里经营的旧书店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可他依然坚持传统书店的经营方式,保持这家书店的纯粹。
坚守旧书店,探索新未来
1994年的时候吴伯就在白云区黄石路江夏村开始经营书店。
书店一开始的店名是外乡人书屋,直到2001年才改成了浩天书店。
书店曾经历了七次搬迁,也试过被房东停水停电等手段被迫搬离,当吴伯面对这些难以维持下去的情况时,并没有因此放弃,依然坚持经营书店。
从店面的装修便能看得出吴伯对书店的用心。虽然店里装修很简单,但那些装修都是吴伯一手包办的,他自己做书架、家具,并还会自己弄水电工。当摆上那些整整齐齐的旧书,还有那些不同时代的物品,使得整个店面都充满怀旧的氛围感。
对于书店的未来,他一直都在研究图书发展史,他认为应该以史为鉴,推陈出新,这样才可以探索出属于浩天书店的未来。
可他不仅是一个书店老板,还是一个好古的老人。
不但爱书,而且好古
吴浩在2019年正式退休。那一年,他正式将书店交给吴太打理,自己过上“退休”生活。
吴叔是一位很和蔼的老人,脸上总是面带笑容,他表现出来的活泼丝毫不像已经迈入花甲之年的老人。
他比较喜欢历史,他在经营书店的同时,还一直研究图书发展史,他认为要经营好一个书店,不仅要会做生意还要有学问,只有把自己的视野不断地拓展,才会为书店想到更好的规划。
在研究图书发展史的过程中,他会手绘古代广州的旧地图,比如水道示意图、文德路及北京路道路变迁图、古代羊城变迁图、书坊街图、清代书院群图等等。这些地图内容无一不在透露着吴叔对广州历史的独特的关注。
目前他用两年的时间绘制了十张成品,还有一些半成品在修改之中。在绘画地图的过程中,他不仅到处查询古籍资料,还会身体力行,亲历其境。
他认为在研究历史的同时并到当地勘察会加深对这些历史的印象,而且去到现场可能会有更多出人意料的收获。在他的言语和行为之中就能感受到他对历史的热爱。
此心未与年俱老
由于吴浩研究历史,比较喜欢去现场勘察,加深印象。但是去现场考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譬如找路线、交通方式等,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不免有点吃力。
于是吴叔会找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去探寻关于广州的历史。我们借此机会也和吴叔一起寻找了广州的古桥。
在寻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吴叔表面上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但背地里其实是一个年轻人。
虽然我们的年龄有些差距,但在相处的过程中一点也不会觉得尴尬,像是认识了很久的老朋友。在一天之内,吴叔和我们一起完成了他的古桥任务,找到了存留在海珠区、越秀区、荔湾区的古桥:云桂桥、汇津桥、五眼桥(通福桥)、毓灵桥。
当他发现五眼桥是存留最久的一座古桥的时候,他十分开心,就好像捡到了宝一样,在那里细细观赏了许久。
寻桥之旅结束后,我们已经精疲力尽,但吴伯依然保持精力充沛的模样,十分兴奋地和我们分享他下一个考古研究-寻找书院。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体力。
采访后的一些感想
在这短暂的相处过后,我发现吴伯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斜杠老人,他不仅对广州的图书发展历史深有研究,而且他还会跟上时代的脚步,学习怎么运营公众号等。他希望通过他的努力早日实现他心目中的艺术馆的终极大梦想。
即便在经营书店的过程中有难以坚持下去的时候,但他依然咬咬牙坚持下来了。二十几年以来一直坚持守护着这间旧书店,我们也期待着在他的守护之下,这间书店日后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