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功于每周在坚持写一篇小文,最近突然对写作这件事有些自己个性化的体悟,记录如下:
写一篇文章,尤如亲手串起一串珍珠项链。如果没有一个想写的话题,没有与这个话题相关的阅读积累,没有任何自己的判断和表达冲动,就说明还没有做好材料准备。珍珠尚未储备,或者零零碎碎,距离一篇好文章还很遥远。特别是当我们需要写篇幅较长、比较重要的文章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头要现有足够的珍珠,然后要挑出线头,才能顺利下手。这根线头就是思路,就是中心线索,就是主题。而每颗珍珠就是素材,哪里缺了必要的材料、哪里的材料薄弱,文章就连不起来,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读书是写作的养料,是创作的源泉,当六经注我,而不是我注六经。读什么书,怎么去读,都是在“为什么而读书”这一目标指导下的选择性活动。像何帆老师说的那样,我们很容易本能地对书有一种敬畏,仰视专家、学者、教授们的大作,从头到尾去读。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再好的书也是为我所用的工具。“六经注我”就是带着目的读一本书。“读之前就很清楚我想从这本书中获得什么,然后把别人的知识拆解掉,拿到你自己的工作间重新组装。”对于已经确立了写作题目的人而言,读书就相当于查字典。
白建军老师的《法律实证研究方法》,读来令人畅快淋漓。我非常赞同他所说的:问题和方法是任何一项研究的两个基本要素。没有真问题便没有文章,没有适合一定问题的科学方法便没有好文章。对一个学法律的人来说,当下中国的法律实践为法学研究提供了富矿,本土化的选题和实证研究的方法,有望在法学研究了领域耕耘出上乘之作。关注实际并非尾随实际、复制实际、更不是粉饰实际,而是用科学方法去发现、描述和解读实际。没有好问题就没有好文章。
当前中国的法律实践是法学研究的富矿,案例则是法治的细胞,是微缩的法治,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而各种规范文本、裁判文书、执法决定,都可以通过统计和抽样的方法开展有意义的研究。
关注实际并非尾随实际、复制实际、更不是粉饰实际,而是用科学方法去发现、描述和解读实际。没有好问题就没有好文章;而当前中国的法律实践是法学研究的富矿,案例则是法治的细胞,是微缩的法治,是学术研究的宝贵财富。而各种规范文本、裁判文书、执法决定,都可以通过统计和抽样的方法开展有意义的研究。
我读到《大问题 简明哲学导论》下面这段话时,我深深折服,I can not agree any more:通常,我们会认为自己相信某种东西,然而一旦我们试图把它写出来或是向朋友进行解释,我们就会发现,刚才还感觉很清楚的东西,现在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了,就好像我们一准备去表达它,它就蒸发了一样。也有一些时候,我们会感到自己对某个话题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然而一旦我们开始就这个话题与朋友进行讨论,一旦我们的想法得以明确表达,我們就好像重新拥有了非常明确的看法。
所以,坐下来写出你的想法是明确表达它们的一种极好方式。写作很难是一次完善的,好作品有一气呵成的,但更多是靠反复修改出来的。一旦开始思考,需要思考的问题就变得没有止境了。不要试图想到完善的程度,再去动手,事实上当你写下题目,发现之前的思考仍然非常局限。比头脑更可靠的是手,去握笔,去滑动笔尖,去敲下键盘,实际上是写让思考清晰起来并得以呈现。如果没有写,你可能永远无法真正捕捉到自己到底在想写什么。动手去写,不要仅仅依靠头脑。
脑子不好用的时候动动手,手不好用的时候再问问脑,更多的时候,是手指动的越多,脑子也跟着转得越快。从敲下第一个字开始,当作一次初步的、探索性的尝试,努力表达自己和自己的观点。写着写着,发现自己就已经走出越来越远,超远了出发时的目的地。记住,有东西呼之欲出的时候要动手去写,文思枯竭的时候更要动手去写。
复利的概念不仅仅是在财富领域适用,其实做任何事情,上手了,顺手了,做久了,都会形成复利效应。获得复利效应并不是很难,如果一个人有心要在某个维度上超越大部分人,从而打造自己的优势,只要比别人多投入一点,多做一点,多用心总结,就可以收获复利。大部分时候,我们局限于只看到眼前的“冰山一角”,缺乏预见那些长远收益的独到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