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到瑞士的最初一个月,我感觉尽是阴雨绵绵,不见天晴。
这是一个以高物价著称的国度,同时资源极度稀缺,稀缺到什么程度呢?据说除了水就没啥资源(依本人愚见,草的资源不可谓不丰富。每次看到硕大的牛悠闲地躺在那里吃草,我都想咽口水)。当稀缺集中到了吃这个问题上面的时候,体会就太深刻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苏黎世,甭管米好米坏,好歹还有米。但说到调料那真是一块心病。目前在整个苏黎世规模最大的超市只有两个名字:MIGEROS、COOP。惨绝人寰的是,哥俩卖的东西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惊人的相似。其中,食物的相似度应该超过了百分之九十五。虽然货架上的调料琳琅满目,但在国内最常见的那些调味料根本不见踪影。导致我们在苏黎世的最初日子只能靠盐巴维系。
眼瞅着小家伙一天天地蔫下去,终于决定不再坐以待毙,于是亚洲超市才闯进了我们的生活。要说这个亚洲超市,真是不忍心揭它的短——货架上的物品不是落了灰尘就是长出了黄曲霉素,简直不忍直视。But,在我看到料酒耗油味精的时候,不但直勾勾地视了,而且还直接伸手了;不但伸手了,简直还想直接拥抱。额滴神呀,你简直就是上苍派的七彩祥云,来拯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必须爱你一万年!当然,后来在高人们的指点下,我又陆续找到了土耳其超市、德国超市、印度超市甚至中国超市,情不自禁地移情别恋了。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除了调料,下来就是食材了。托尔斯泰老爷爷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套用到此处可以这么说:不好吃的东西都是相似的,好吃的东西各有各的藏身处。到苏黎世一个月,我们尝试了不同的瑞士风味,下过馆子,吃过路边摊,也买过传说中的瑞士美食回来或烤或煎或煮,但每一次都铩羽而归。
最后咨询了同样在此探索了好几年的中国哥们,只能得出两个结论:第一,这些食物味道清奇;第二,它们的价格令人忧伤。
也不知道是谁说的,苏黎世向来有“美食之城”的美誉,汇聚了全世界各地的菜肴,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菜谱,没有你吃不到的美味……但是,奶酪火锅与甜品烤肠之类真是不太能接受。有时候在外面玩得晚了没时间回家做饭,不得不满大街地去找麦当劳汉堡王之类的全球连锁店,妄图从它们那里找到些许安慰。最终结果你懂的,无非是让忧伤逆流成河。至于传说中的美味佳肴,我只能乐观地含着泪花说,或许还需假以时日去发掘吧。不过按照目前的形势预测,出去猎个艳或许有可能,想要找到真爱那真的不如在梦中等情人惊喜登场了。
好吧,既然在外面很难寻觅到心目中的美食,那么只能在家自己做做家常菜聊以自慰了。奈何一颗白菜3块多瑞郎,最后也只能勒紧裤腰带地过活。清苦的生活一直到我们发现了肉联厂才有了转机。肉联厂声势浩大的江湖名头让我一度以为是一个多么大的肉类批发市场,去那一看,顿时傻眼了,不过是一个小肉摊——搁咱们国家,随便一个菜场都有的那种小肉摊。不过好在这里品种丰富,最最振奋人心的是,新鲜的猪蹄竟然只要1块多瑞郎一斤。至此我才发现,一颗大白菜可以抵三斤猪蹄!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差价,容我后续细表。
不得不说,老外在吃上面的造诣的确是乏善可陈。跟不同国家的人一起下个馆子,人家都津津有味大快朵颐,一边吃一边竖起大拇指夸赞食物的精美,独独有中国胃坐在那里磨磨蹭蹭食同嚼蜡,对着满座的大拇指坐立不安,心里暗暗嘀咕:你们到底吃过好吃的没有啊。当然,去过中国的老外一般都对中国的美食怀着深深的眷恋,在如此良辰美景下的小圆桌上会跟我们谈一下让他们念念不忘的饺子啊包子之类的美食。我们只能礼貌地莞尔一笑表示赞同,同时又在心里暗暗嘀咕:净说些小儿科,你到底吃过中国的好吃的没有啊。
这段时间我生活在爱因斯坦的母校旁边,不由得想起当年他老人家在“一品香”饭店里对中国饮食的赞叹:“具有古老文明的地方,其烹调也必然发达,中国就是这样。而像美国那些国家则只是像往炉子里添煤似的只考虑给胃里增加多少卡热量。”我想说,真够精辟的。
难道瑞士人就对口腹之欲如此不上心吗?非也,只是人家上心的着眼点跟咱们不太一样。比如电视里的美食节目,经常放的是如何将那么几片生菜叶西红柿用沙拉酱拌得好看一点,然后把或方或长的面包挖成空心,把前述拌好的食材好看地装进去。再比如在饭店喝一瓶酒,服务员会特别郑重其事地将一瓶酒拿出来跟一桌人展示一下,言下之意为这个是你们点的菜单上面的那种酒哦。然后打开,先让你闻一下,再倒出一小点让你品一下。如果不幸你点了一瓶以上的酒,那么接下来的每一瓶还是要严格地走同样一遍流程的。再再比如对待一个胡萝卜,人家必须在超市选一个长得好看的胡萝卜,然后回家拿出全套瑞士刀具,将胡萝卜整成完美的整齐划一的胡萝卜丝大军,最后还要保持其原始的自然风味,放进精美的餐具中,这道菜就属于美食了。我总暗自揣测如果给瑞士人民拍个舌尖系列,那个画风应该也是好看的吧。这种对吃充满了仪式感,形式重于内容的画面,可以与古老的中国形成鲜明的对比。以上种种,造成了人家对食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胡萝卜必须长得像教科书中的胡萝卜,肉也应该是纯粹的肉,那些带着骨头的肉不够标准,统统看不上。所以呢,在这里鸡身上比较贵的肉是鸡胸肉,鸡腿鸡翅膀之类的会便宜点;猪身上比较贵的肉也是不带骨头的那部分,任何带了骨头的都会便宜,而如果连肉都没有的部位(比如猪蹄),那简直就不算肉啊。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一颗长得周正的大白菜抵三斤猪蹄这种现象的原因了。联想到人家觉得一粒一粒干到难以下咽的大米才有颜值担当,大概率的是,如果人家看到我们在厨房弄出一堆油烟地蒸炒煎煮炸,会觉得我们在暴殄天物并且不够环保。如果人家看到我们喜滋滋地花那么长时间炖个猪蹄并且品相并不美丽,也只会暗自嗤之以鼻或表示惊讶而已。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谓的文化冲突,地缘文明之类的概念,放进吃这个古老的话题简直就是“罄竹难书”。好在,在众多国际化小超市及肉联厂的关怀下,我们天上的乌云逐渐散去,晴天也指日可待。偶尔夜深人静想起木心老先生《从前慢》中说的:“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就有点想哭的冲动。在饮食匮乏如斯之地,心里时常对我大中华的美食奔腾着千言万语的问好。最后,仅能借一首歌来表达对中华美食的思念“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心甘情愿感染你的气息……除了你我不能感到一丝丝情意。”
(原文发表于《常州日报》)